砍掉“五证”高门槛,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教育

江南时报
2010-09-08 12:37:31

   “门槛重重的学校不该叫公办”,在采访中,一位浙江来宁的务工人员向记者表示,“城市的建设,少不了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难道不用于学校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奋斗的意义,绝不只是做一个光荣的纳税人,也绝不只是为了让本地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孩子去条件艰苦的所谓外来工子弟学校。”

   实际上,早在2006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免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的呼声一直未停,国家的政策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

   但从实际效果看,依然很不够。个别基层政府或学校表面落实、实则设卡。一是认为农村学生挤占城市教育资源,可能影响教学质量;二是义务教育经费按“人头划拨”,政府给予的补助,不足以支撑学校接收农村学生后的运转。此举不仅挑战国家政策的权威性,也损害着农民工新生代接受平等教育的权益。

   砍掉“高门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统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的报名标准。但要从根源上消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高门槛”,还有赖于地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告诉记者,他们在从农村老家来大城市打工赚钱,最大的动力就是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希望他们有知识有出息,过得比上一代更好。

   在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新时期,能不能砍掉“五证”高门槛、切实消除城乡教育差别、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公平享受教育资源,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水平。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