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争议折射社会多元价值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9-10 11:45:23

    语文教材争议折射社会多元价值观

    “鲁迅淡出”是最醒目的改变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新学伊始,高中语文教材删除诸多经典课文,尤其是鲁迅的文章大面积删减遭受众议。根据多家网站投票调查,多数网友均不支持如此做法。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本来不属于大众舆论关注的范畴。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复杂的转型期,社会多元的价值观正在重塑过程中,因此,公众对于语文课本改革异常关注。

   新中国建立后,以传统国学经典为主的私塾教育消失,代之以模仿苏联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方式,即革命教育。直到改革开放前,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政治教学,课文选排基本上以实现政治教育功能为主,在技术上,机械遵循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设定的听、说、读、写四项。在1997年,《北京文学》刊文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发展成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拉开了变革序幕。此后的新教材更多关注人的品格和美好心灵,即从政治性向人性的转变。在吸收新篇目的过程中,一些老课文相继退出,这是近年多起“删除课文”的争论背景。

   事实上,在诸多反对删减课文的声音背后,也包含着捍卫个人历史的意味,因为将现在成人学习过的课文逐步删除,就像铲平了他的精神故乡,是难以接受的。而更重要的是,目前焦点是“捍卫鲁迅”,鲁迅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即他批判和怀疑一切的精神成为当时灾难深重且积弊甚深的民族之魂,希以笔墨唤醒国人。而我们这个时代恰恰缺少批判精神,捍卫鲁迅实际上就是捍卫已经冻结的“批判精神”。

   对于语文教材改革的认识,不在于一些文章的去留,而是体制性问题。其一,是教材编写。尽管目前全国有5个版本的国标高中语文教材,但制定和使用都要报教育部国家教材审查中心审查。这一做法同国际主流做法有差异,在美国,并无全国性教材评审机构,联邦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也不强加给各州,各州语文教材编写以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思潮为依据,强调专业性。香港目前的语文教科书自由选材,是因此前用同一课程标准,造成教学形成“标准答案”以应付考试,不利学生进步。

   其次,是教学方式。美国语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需要知道哪些语言知识”和“能够用语言做什么”,“批判性思维”是美国教育的关键词,他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挑刺,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判断客观公正,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为未来人生做好准备。而中国语文教学主要是机械式的灌输,为考试准备,体现在作文上就是空洞和虚构,缺乏逻辑思考能力。语文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意义重大。中国的语文教材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尤其是体现科学与民主、法治等内容更多一些,帮助孩子们塑造与现代文明相符的多元价值观,这也是国家进步与社会转型所必须具有的民族精神基础。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