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公民尊严

时代周报
2010-11-11 11:00:51

    广州亚运: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公民尊严

   这个金色的秋天,南国都市广州的天空特别蓝,夜色绚烂,设计独特的“小蛮腰”和海心沙的亚运场馆相映生辉,让这座曾经被视为“脏乱差”的平民城市平添几分贵气和妖娆。筹备多时的亚运盛会开幕在即,比赛事更没有悬念的是,凭借广州市政府先进的治理能力和国家强大后盾的支持,这将会是一场完美的盛会。

   较之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在规模、层次上显然无以媲美,但这并不影响广州这座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吸引更多的目光,甚至塑造独属广州的操办风格。

   有学者指出,广州亚运的操办是包括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在内的三大盛会中唯一伴随着民众的公开批评和官员的公开道歉进行的,这让人看到了广州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的迹象。这个评价未必中肯,但却道出了几个基本事实。其一,广州亚运的筹办过程的确伴随着民众的广泛介入,尽管政府依然是其中的主导;其二,民众介入的主要方式是借助网络和媒体进行诚恳的监督和批评,而官员也往往有着良好的回应;其三,当今主要的国际大都市在筹办大型工程时,的确无一例外地要遭受民间社会的广泛质疑,这已是一个常态。

   从2004年7月广州正式获得本届亚运会的主办权以来,凭借政府强大的组织、筹划和动员能力,亚运会的筹办遭遇的障碍和阻力并不多,可谓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场馆建设、交通设计、人员配置等这样一些宏大事务的处理上,没有人怀疑广州市政府的担责能力。不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广州市政府在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时,尤其是与民众利益密切关联的项目和工程时,展现了她令人侧目的新颖姿态。

   2009年9月,广州出现了抵制在番禺建造垃圾焚烧厂的呼声。面对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浪潮,广州市和番禺区的两级政府都采取了令人赞赏的姿态来回应这些来自民众的建议。尤其是相关官员与此事件中的抗议公民进行了公开而坦诚的对话,让世界看到了广州市政府在应对公民异议时的开放心态,舆论对此普遍给予赞赏。这一事件没有成为过往官方口径中令人生畏的维稳危机,反而成为了展示广州官民良性互动模式的一个契机,对官方更是一次加分而非减分的危机处理案例。

   及至今年的南海工人集体维权、富士康工人跳楼事件,官方的应对均以疏为主,而不是基于维稳焦虑而以铁腕手段强力压制,有人评价说,在同期发生的工人罢工事件中,广东是唯一没有动用警力强力钳制的地方政府。这样理性的处理方式,刷新了以往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方式,并且将这一方式做出了较好的总结与顺承,彰显的是广东及广州的自信。

   就在亚运开幕前的一个月,网络上爆出了某工程师举报广州地铁3号线存在安全隐患的消息。此消息一传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全世界都在瞩目广州市将作出何种姿态。结果是广州市政府承认了自身的失误并启动了修补工程,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还公开表态,如果地铁工程不符合安全标准,绝不会投入使用,同时他还认为此事要听专家的意见。显然,作为地方长官的万庆良也明白,不必苛求民众的每一次批评和监督都符合科学规范,毫无差池和过激之处,但政府在面对民众质疑时的态度,却是衡量该地区居民是否拥有个体尊严和享有真正的公民身份的显著标志。

   绝不是偶然,11月7日,广州市政府关于停止实施地铁免费政策的决定再次释放了政府对民意积极回应的信号。政府推行地铁免费政策的初衷显然在于回馈民众,其动机令人称道。但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决策本身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未雨绸缪,免费政策虽给民众带来了实惠,却也衍生出了过度拥挤等问题。面对如潮的批评和质疑,广州市政府的决定显然不是“朝令夕改”,而是“知错就改”。

   可见,面对“完美”盛会光环下潜在的种种民生议题,如能将其有序放入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治理框架中,不仅“大接访”这样的活动会越来越少,而且,可望从广州出发,以公平正义为起点,塑造中国社会一个生动的公民参政议事样本。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