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奖人才:政府当慎行

时代周报
2010-11-11 11:03:24

    见习记者 徐伟

   近日,有两件事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一是鲁迅文学奖评给了“羊羔体”诗人车延高,一是身家293亿的腾讯总裁马化腾,被深圳市政府评为“高层次专业人才”,一直领取住房补贴,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却有着某种暗合—都是评选,都是奖励,都是高度体制化的奖项。

   从事后舆论的一致批评和讥讽,不难看出公众对这样的激励机制的不满,这种由体制主导的人才评选其合法性遭到了广泛质疑。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拟推出奖金高达3000万元的巨额奖项,用来奖励有杰出贡献的“人才”,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些挥霍纳税人的钱、慷他人之慨的评选,程序上是否正义,是否经过人大讨论授权,是否经过公众参与听证,是否符合国务院一再强调的依法行政政治伦理,都值得拷问。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谁有资格制定标准?从理想的模式来看,应该由谁来对人才进行评价和奖励?社会应该树立起怎样的人才观?

    1 傅国涌:中国主流评价体系由行政权力操控

   人才评价体系大致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行政决定的评价体系,比如高校教师只有进入这个体系,得到种种头衔,才会被看重,才有话语权,但这些头衔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不是凭借自身真正的学术水准,而是许多可以量化的指标,这些指标则是由行政决定的。比如许多官方色彩浓厚的奖项也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还有形形色色的那些奖,其最终决定权实际上掌握在拥有行政权力的人手中,然后由权力指定人员组成评委,这是现在中国主流的评价体系。

   第二类是市场化、商业化的评价体系,它较少受到行政干预,但却容易受金钱、商业的操控,也会产生另外一些负面问题。目前中国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样的评价体系,许多娱乐明星、商业明星都是这种评价体系的产物。第三类是纯粹民间的、非盈利的社会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相对公正,但是其公正性需要长期的积累,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这一点比如,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诺贝尔奖,它是一项纯粹民间奖项,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考验,它被认为是相对公正的。

   人才的评判应该放在一种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评价体系之下进行,而民间的独立评价体系更为重要,也更具公正性,代表了社会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肯定。

   目前中国的主流评价体系是由行政权力操控的,以学术界为例,按照这种评价标准,王国维、陈寅恪、梁漱溟这些人恐怕都出不来:梁漱溟只读了高中,就被北大聘为讲师;陈寅恪没有学位,怎么可以做清华国学院的导师,恐怕进大学的门槛都够不着;梁启超完全是在一个民间评价体系中,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物。

   今天,行政评价体系之外,商业化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渐出现,但这个体系还不够健康。我们需要一个普遍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民间评价体系,它既不是商业化的,也不是权力化的,有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包括设立更多的民间奖项,这些奖项一次、两次评选出来的人未必恰当,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它评出来的人如果站得住脚,那么这个奖就会被人们信赖、认可。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讨论人才评价问题较难的,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因为行政方面几乎掌握了所有主要资源,而民间的声音缺乏表达、传播的渠道。比如民间设立一个什么奖,也都是非常小众的选择,影响力很小,传播范围非常窄,很难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奖。种种因素使很多进步人物被剔除在外,出来的只是一个残缺的、过滤过的名单。

    2 郭巍青:创新人才不是政府用钱激励出来的

   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自由、多元、充满竞争的环境,在一个垄断的行政体制下,人才难以健康成长。政府应该放弃人才评选之权,这是基本原则,政府包办人才评选,难免会从政府眼光出发的标准来代替真正的专业标准,这是一大弊病。我们强调社会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各类专业评选中,政府要放权,要退出。应当鼓励发展专业团体,提倡公平竞争,从而发展出有公信力的奖项。在这个当中,应该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和社会公论的认可。

   在目前的体制下,政府要对有贡献的人予以嘉奖,可以说也在它的行政管理决策的权限范围之内。但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争议,显然需要反思。可以先从信息公开环节入手,逐步推进改革。例如奖励目的、奖金额度、评选标准、评选过程等等,应该向社会公开,允许批评和争议。至于说征求纳税人同意问题,作为一个价值观当然是应该这样,但主要的做法,应该是通过立法程序来确定政府的决策事项和决策权限。

   深圳市政府给马化腾等“高级人才”发住房补贴,用几千块钱去刺激人才,这很可笑,对于身家亿万的那些人,这应该连小恩小惠都算不上吧。政府应该做更大的事情,应该创造适合企业家生长的环境,比如怎样保护产权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要健全法制环境,建设廉洁奉公、守法的政府,培育好的社会风气与道德等等。这样,有创新能力的人会得到充分发展,人才会被创业机会吸引过来,他们会从规范的市场发展中得到最大回报。

   高校的各种评选,似乎总是有行政头衔的人最多,容易产生一个赢者通吃的局面。不过公平来说,这主要是体制问题,是行政化办学必然有的现象。一个学院选院长,标准就是要成果多的、年轻的、冒尖的人。所以学术和行政总是合二为一地集中在一批人身上。行政职务和行政平台,的确会在各种项目申报中带来便利,各种荣誉头衔,也是为本单位拉资源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其中有很多相互循环,事情都是混在一起的。只能说,在行政化办学的体制下,事情必然如此。

    3 李公明:评委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现在的体制和意识形态氛围导致了目前人才评选的状况,这不仅仅表现在官方的各种奖项,只要是在事业单位,人才的选拔都具有同样的性质。选拔人才时,最重要的指标是对单位领导的态度,其次是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公共事务的态度,那些社会责任感特别强,对公共事务有很多建言、批评,非常关心社会公共问题的人,很容易被排除在人才培养、领导任用、奖励的行列之外。因为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听话的、顺从的、执行的人才,不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真正的道义良知的人才。

   在1978、1979年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曾经有关于人才选拔标准的反思思潮,因为当时为“文革”期间受到不正当批评、摧残的人平反,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大家还比较愿意去欣赏那些思想锐利、关心社会的人才。

   但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直到市场经济大潮来临,威权体制在社会全面推进,这样的人才观已经不复存在了,到后来就变成以所谓的“经济能人”作为人才的标准。进入IT时代,又把“技术能人”纳入人才行列。

   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在决策前都要征求专家意见,但其实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些技术上的专家,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怀,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诉求,很可能都是欠缺的。所以,当这种人才参与社会政策的决策时,很多时候并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追根溯源是我们的人才观、人才选拔标准、机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把那些对现实生活中的积弊有敏锐观察,并且有大胆的批评精神的人才排除在外。眼下看到的几个例子,鲁迅文学奖、深圳市住房补贴,都非常明显地背离了表彰人才的原则。

   评选或表彰人才的评委,应该由专家组成,而且要有严格的匿名和回避制度,评选过程要完全公开,并受到同行和整个社会监督。目前的许多评选,虽然形式上有专家的评议,但是这些专家是否有利益牵涉,是否真的在专业上具有高水平是有疑问的。评委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假如让一些并不具有真才实学和社会担当的所谓专家来评选的话,评出来的结果必定是不行的。所以问题的症结,一个是机制方面的漏洞,另一个是这些人自身的欠缺。

   各种人才选拔和评奖活动,涉及到公共资源的运作时,纳税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从架构上来讲,我们有人大、政协,有各种级别的专家委员会,但是很多机构并不能真正履行它们的职能。比如该不该用一笔巨款来设立一个奖项,这个奖项的社会效益如何体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检验,所有这些本来就该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机制来运作,但是现在还是由长官意志来决定。

   由于目前的公共监督、媒体监督,有很多地方无法到位,这些奖项的推出和评奖的过程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黑箱作业,我们很难知道。而一些非常巨额的奖项,尤其要慎重,必须经得起公共政治的考验,否则的话,就可能与奖励某一类人才的初衷完全背离。

    4 张鸣:如果学界没有标准,那就会全部乱套

   评优与评人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中国,评优不一定就是评人才。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干得好、成为模范,他就是优秀,比如深圳市政府评马化腾就是评优;而评人才则不一样,鲁迅文学奖是评人才。在我们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是第一位的,如果不好意思说政治标准,就说道德标准第一,但是道德标准已经把很多东西涵盖进去了,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听话、老实,这样就把那些品行独立的人踢除在外,即便他很有才干。

   现在的评选已经成了一件很可笑的事,评出来的结果很烂,许多官方的奖项,评奖者只是想要借此实现某些个人或组织意图,并不想评出真实的情况。因此很多奖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运作得到,然后自己从中得到一些好处,比如云南空手套白狼的楼盘,房子还没盖,地还没征,它就已经获奖了,南京“楼歪歪”获得省级建筑优秀奖,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以前的评奖虽说政治和道德标准第一,很多都不是真正的人才评选,但它毕竟还在评;现在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运作出来,因为有些人迷信这个,认为拿奖有好处,至少它是个荣誉。现在文学类、艺术类的奖,完全干净的几乎没有,包括学界也是如此,教育界评选出来的名师90%都是领导,两院院士也大多是各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领导,评奖都评给了领导,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在一个正常的评价体系里面,如果是学术奖,就应该让学界来评;如果是其他奖,就要充分尊重民意。而且,评判必须要有严格细致的标准,这个标准由专业共同体或者有公信力的专家讨论制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如果学界没有标准,其他领域就更加没有标准,那就会全部乱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