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看春拍:风险逐步累积 提倡理性投资

人民网
2011-07-29 16:38:30

   轰轰烈烈的2011年春拍结束了,拍卖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出货的买家兴高采烈,抢到拍品的买家也付出了血本。回望今年的春拍,有许多东西值得反思。

    资金明显宽松 拍卖市场“疯狂”

   透过刚结束的2011春拍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国内通胀预期的压力下,部分投资性资金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导致春拍成交额呈明显放大。几大龙头拍卖企业受益尤为突出,保利61.3亿元,嘉德53.2亿元,瀚海24.5亿元,匡时20亿元,与2010年秋拍相比均有20%左右的增幅。

   粗略估算,如果加上国内许多二、三线中小拍卖公司的成交增幅,2011年国内春拍成交增长有望达到50亿元左右。与股票、房地产市场庞大的规模相比,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盘子毕竟过小,几十亿元的资金流入就可以使行情翻江倒海,但目前仅仅几十亿元的新资本进场就诞生了齐白石4.25亿元的天价,如果未来上百亿资本进场抢筹的话,市场疯狂程度将不可想象。

   由于国内投资渠道有限,不少游资早已虎视眈眈艺术品市场,一些新成立不久的艺术基金和艺术品投资机构在春拍中也大举杀入。目前国内的10多家艺术品基金的规模已达几十亿元,其中不乏私募基金,由于这些新资金比较宽裕,它们的一大特点就是专盯上千万元、上亿元的拍品,择贵而买,对市场疯狂“追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风险逐步累积 提倡理性投资

   在行情快速飙升的同时,市场风险也在迅速累积。伴随着今年春拍火爆的行情,许多拍品在高位换手,不少有经验的大鳄纷纷趁行情高位出货,一些投资新贵茫然不觉,接盘买单。在买卖换手中,风险被转嫁给了新手,搞不好有些新手恐怕将永久在山顶上“站岗”了。少数新资金“不求最真,但求最贵”的玩法也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坊间传闻,4.25亿元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就是被湖南电广传媒买走。虽未经证实,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对外透露的年报信息中明确表示:“目前收藏了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中国近现代名家160多幅艺术精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此块业务未来潜力巨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点端倪。看来在疯狂的市场中,艺术基金和机构如何控制投资风险确实是个新课题了。

   就笔者春拍所观,2011年春拍中的高价赝品恐不在少数,特别是不少千万元以上的赝品在这股投资大潮中最后也都顺利成交了,实在令人称奇。当然,也有一些没有得逞,如某拍卖公司重点宣传的一幅作品,尽管是咨询价,但最终因无人问津而流拍。在当前炙热的市场氛围下,尤需提倡理性投资,把风险摆在第一位,升值赢利放在第二位。把艺术品当股票恶炒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热点过于集中 板块尚需均衡

   从成交来看,今年春拍的热点仍主要集中在书画板块。5件亿元拍品中,除了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1.15亿元外,其他4件——齐白石《松柏高立图》(4.25亿元)、元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任伯年《华祝三多图》(1.67亿元),吴冠中《狮子林》(1.15亿元)都集中在中国书画上。其他板块偶有表现,如油画最高价陈逸飞《山地风》(8165万元),古董最高价“清乾隆铜鎏金转花转水法大吉葫芦钟”(7820万元),家具最高价“明末黄花梨独板围子马蹄足罗汉床”(3220万元),古籍善本最高价元抄本《西汉策要十二卷》(4830万元),但总体来讲还存在明显的失衡。

   就今年春拍数据来看,许多公司都在仰仗书画的强势。以北京保利为例,61.3亿元的春拍总成交额中,书画就占了41.8亿元,所占比例高达68%。这种成交过于集中的状况无疑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阻碍,一旦书画风光不再,日后进行调整的话,成交缩水将不可避免。所以如何改变当前热点单一的现状,实现多品种均衡发展,培养和引导买家进行多点分散收藏投资,而不是大家都去一窝蜂追逐一个市场热点,是眼下国内艺术品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新老买家都扎堆在书画板块上的话,未来市场必然面临后劲不足和涨升乏力的困境。内地艺术品市场若想真正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只有改变目前热点单一的短板,光靠中国书画是不行的,走多元化之路是必然。

    自律备受关注 监管亟待加强

   在2011年春拍火热进行当中,谁也没有想到,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艺术品拍卖行业“黑幕”的关注。6月9日,中拍协火速召集在京多家知名拍卖公司紧急研究商讨,并于第二天正式发布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56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成为首批成员,承诺遵守《自律公约》。

   拍卖企业表态,本着规范市场秩序、尊重媒体和社会监督的原则,坚决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督的立场和要求,支持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拍卖业内所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清理和整顿的决心。

   实事求是地讲,10多年来,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一直就存在知假拍假、虚假宣传、恶意欺诈、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现象,但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此番迫于外界压力,高调出台《自律公约》也是迫不得已。新出台的《自律公约》应该说还是有些具体内容的,如第10条“不于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第11条“不知假拍假”,第12条“不以任何形式对拍卖标的进行虚假宣传”,第14条“坚决杜绝假拍行为”,第16条“不以侵犯商业秘密权、欺诈性股价、恶意降低佣金、恶意诋毁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但关键是能否真正落实,如果仅是表面文章的话,就缺乏实际意义,沦为一种“作秀”行为。然从笔者对2011年春拍的观察来看,虚假宣传和知假拍假仍然存在,没有严格的监管,自律往往就成为空谈。在如此火爆的行情下,完全指望拍卖公司自律又怎么行得通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