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被“娱乐” 人民日报三问文艺创作生产

人民网
2011-08-12 09:46:59

    开栏的话

   即日起,我们开设“当下文艺生产大家谈”专栏,针对当下文化建设和文艺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思潮和现象,约请专家学者进行评述、剖析,以期引起研讨,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言献策。

    ——编者
   今天的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有大量的图书出版,仅长篇小说年产过千部;有大量的影视作品播映,电影年产超过400部,电视剧年产万余集,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娱乐节目、科教节目等等,应有尽有,影视仍是大众的文化大餐;音乐仍在流行;网络文化延伸到了任何一个角落;加之这几年书法与绘画市场不断升温,书法与绘画也热闹异常。艺术门类多,艺术样式丰实,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文化确实处在一个繁荣阶段,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文化的繁荣,也能让大家目睹和感受这种繁荣。

    但是,透过繁荣,冷静观察,也难免让人产生一种隐忧。繁荣与危机同在,繁荣掩盖着危机。

    问题一

    原创力匮乏

   仅就受众最广的影视作品而言,产量之高,数量之多,支撑着繁荣局面。但年终盘点一年来的优秀作品,总是乏善可陈,挑不出多少与繁荣局面相称的精品力作,遑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原创之作了。大量的作品似曾相识,题材、故事、人物大同小异。一部剧走红之后,立刻就会跟上一大串同类题材,非把观众看得倒了胃口不可,武侠片、谍战剧、家庭剧莫不如此。跟风模仿克隆之风盛行。古典名著或历史题材被一次又一次地重拍,有些重拍竟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解构了原题材、原故事、原人物的精神价值,挪动根基,偷梁换柱,貌似创新,实则颠覆。这种对古典文化一次又一次的消费性开发,也许到最后就是把其中的思想精华消费殆尽,古人变成了今人的娱乐工具。历史学家说过,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的喜好与口味在历史中的投射。看来,历史这个小姑娘,难免还要被继续打扮下去。另外,旧作翻拍也大有市场,过去的电影、戏剧被改成几十集的电视剧,甚至连十几年前、几年前的电视剧也被翻拍。“重拍”“翻拍”,是时尚还是无奈?我想是娱乐的时尚,是创作的无奈,是艺术原创力匮乏的一种症状。有哪些新的艺术形象脱颖而出?看来看去,还是老人物,旧人物。有人会说,技术进步了,就应当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过去的作品进行重拍,以提高技术质量,也有道理。但艺术就是艺术,不是技术。重拍也许是必要的,应当在艺术上有整体的超越。艺无止境,但超越、跨越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艺术创造力的问题。我们回溯文化史不难发现,一个文化艺术创造力旺盛的时代,往往是面对现实和未来,有所创造,而不是炒冷饭,翻旧作。就像年轻人爱憧憬明天而老年人爱絮叨昨天一样。喜欢倒腾什么,是一种心态的表现,更是原创力强弱的表现。文化产业的“GDP”是用“文化”挣钱,与文化的创造力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卖了多少票房不能代替出现了多少标志这个时代的原创性文化元素。正像煤炭石油天然气能卖很多钱一样,但不能标志这些东西是这个时代的人类创造。倒腾资源是最省力的挣钱途径。所以人们也爱倒腾文化资源,把过去的文化箱底翻了个底朝天,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还有什么能卖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总是倒腾旧有的东西,绝不能说是原创力旺盛的表现。也许翻拍旧作更容易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因为事件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秀”,包含着更多的娱乐元素。

    问题二

    精神营养不足

   高科技发展到今天,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艺术制作手段。做到视听震撼,感官娱乐,是极其容易的事情,电光声色,变化无穷,天上人间,似真亦幻。“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这两句话形容我们的影视文化恰切之极。加之各种娱乐节目,装傻充愣,异想天开,把游戏玩到了“天上”,连玉皇大帝都乐了,还有谁不乐?范仲淹这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正公恐怕也抵挡不住“欢乐总动员”的动员,说不定也能成为“欢乐英雄”,为何要忧?何忧之有?何乐而不为?娱乐至上,使文化以娱乐为目标。近年来,影视作品中,表现抗战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也有游戏化的倾向。严肃的甚至严酷的题材都免不了被“娱乐”元素所浸染,所以无“忧”。何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曲突徙薪?不是自寻烦恼吗?无忧即不思,不思即无忧。所以,文艺乃至文化,娱乐有余,而思想不足,精神上不能令人满足。一个人一年能被文艺作品感动几次?能有几部作品发人深思?震动视听易,感动心灵难。古人说文以载道,寓教于乐,我们显然淡漠了“道”与“教”。文化的本质是精神。任何一种能传承下去的文化,都是因其精神不死,都是因其思想意义的营养所在。缺乏精神的“文化”,肯定是要消亡的,甭管它一时多么热闹、多么红火、多么卖钱,终究逃脱不了烟消云散的命运。形式的华丽只能娱人耳目,娱耳目者,过眼烟云也。只有思想和精神能滋润心田,长驻人心。精神乃文化之魂,文化乃精神之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传承不息,因其有“道”。文化贵在“有道”,文艺贵在“寓教”。说文化是软实力,应着眼于文化的精神影响力量而言,不能只着眼于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买卖。把文化产品当作商品来卖,是市场经济形式给予文化的一种价值定位,并非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在。文化作为精神产品,本质上是超越这种商品价格的。遗憾的是,在市场条件下,文艺作品首先面对的是市场,商品规律左右着艺术生产,娱乐容易被接受,故娱乐最有市场,在这里,娱乐与利润达成默契,悄悄地把思想与意义冷落在脑后。文化已经被商业绑架。但是,好吃的往往最少营养。长此以往,难免患上营养不良症。

    问题三

    反映现实能力下降

   文艺是现实的反映,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实际上,一个时代的文艺是否健康,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否密切就可见端倪。与现实密切,紧紧相连,就有源头活水,反之,则泉断源涸。如前所述,人们热衷于重拍名著、翻拍旧作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在疏远,文化与现实的对话在减弱。事实也是如此,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是文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薄弱之处,不仅仅是现实题材数量不够多,更重要的是现实题材作品缺乏与现实对话的勇气与真诚,往往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现实的表层编织一些柳暗花明、发财致富的喜剧故事,不愿深入生活沃土开掘社会本质;或者在家长里短、邻里纠葛、夫妻误会间插科打诨,制造喜剧效果。现实题材电视剧,多是轻喜剧风格,显然也是在娱乐规则的范畴中运作。很难看到推心置腹的作品,更难见到振聋发聩的作品。实际上,文艺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现实生活本来是艺术最应该亲近的源泉,人们却要绕着现实走,宁愿到古代的“流”中去讨“源”,是讨不到“活”源的。因此,在这些年来的文艺作品中,能够概括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形象很少。无论有多少作品,最终是要看创造了多少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中国文艺的人物画廊中增添了哪些新的典型形象,而新的人物形象,只能属于这个时代所特有,散发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应当说,这个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广阔的艺术空间。然而,至今还不能说深刻反映这个巨变时代的杰作已经产生,还不能从当前文化中看到多少真正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思想,也就是说,文化并没有走到时代的前列,文化的前瞻性与先进性微弱。倒是文化的庸俗性,也就是庸俗文化披着大众文化的外衣在利润的招引下招摇过市,还振振有词。这也是文艺反映现实能力下降的一种征候。

   如上所述,看起来繁荣热闹的文化与文化产业,实际上隐含着底气不足、源头不旺、精神不振的危机,正气、阳刚、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足。

    解决思路

    增强与现实对话意识集中力量生产精品

   文化应当给人以信心、给社会以正气,给民族以力量,真正担当起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职责。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不能把文化产业理解为文化产业化,而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对文化自身精神价值的认识,增强文化担当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责任的认识;其次,要真正认识到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所在,使文化能够真正扎根到时代生活的沃土中汲取源泉,汲取力量,增强文化的原创力,增强文化与现实的对话能力、回答现实问题的思想能力。再次,要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发展战略,调整结构,引导文化健康发展,提高文化质量。文化发展也面临着从数量增长到提高质量的调整与转变,面临着提高文化产品的科学含量、思想含量、精神含量的命题,看起来很繁荣的大量的低精神营养的文化生产应当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提高,把文化产业链向高端文化产品转移,集中更大力量创作、生产思想性与艺术性都站在时代前列的精品力作,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文化繁荣。

   繁荣与危机是辩证的。满足于低层次的繁荣,就意味着危机;认识到危机所在,就能够抓住机遇,迎来新的更高的繁荣。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