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家杨燕迪与著名指挥家胡咏言围绕一代音乐巨匠马勒,展开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晤”。
8月14日上午,中国国内两位音乐精英的精彩对话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揭开了帷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家杨燕迪与著名指挥家胡咏言围绕一代音乐巨匠马勒,展开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晤”。两位专家精彩的话语碰撞以及对马勒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参与活动的百余名观众对马勒这位世纪音乐巨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场马勒音乐会开启大师在中国的“复活”之旅
“我的时代终将来临!”当马勒生前以一个指挥而非作曲家的身份风靡欧美之时,他个人便做出了这样大胆的预测。从去年开始,全世界迎来了纪念马勒诞辰150年和逝世百年,演出马勒也成为乐坛必不可少的盛事。全世界各大著名交响乐团、核心演出机构都在围绕马勒推出各式马勒大餐,马勒作品的反复呈现和越来越多的“马勒迷”的涌现都是“马勒时代”到来的最好印证。今年,国家大剧院也推出了颇具创意的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从7月9日到12月2日,大剧院盛邀了七支中外著名交响乐团、十位指挥大家来共同呈现马勒的十部交响巨制。这是国家大剧院在引进举世闻名的“琉森音乐节”之后,再次通过对马勒的关注,更深入的参与到与世界音乐的对话和活动当中去。
早在7月9日,指挥家陈佐湟就率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以一部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为大剧院的“马勒盛宴”拉开了大幕,从而也开启了马勒逝世百年后在遥远的东方古国的“复活”之旅。在捧献一系列马勒精品音乐会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特别策划了相关的“配套活动”,此次杨燕迪与胡咏言的对话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位精英的精彩对话:打开走近马勒的艺术之门
在国内的马勒研究领域,杨燕迪绝对是最资深的权威之一,而他本人对马勒与马勒作品也极为着迷,他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自称是不折不扣的“马勒烧”。当天,杨燕迪再次展现了他对马勒的精深见解与分析。他对马勒一生的概括是“死亡”与“永生”的矛盾纠结,并提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今,马勒从一个处于音乐创作史边缘区域的的‘小作曲家’逐渐走向乐坛中心,不仅赢得专家的认可和推崇,更是获得广大爱乐者的青睐与喜爱,马勒作品的演出率开始逐渐走高,他留下来的几乎所有作品也都成为了保留曲目。由此,马勒摇身转变为具有重大艺术意义和突出音乐价值的‘大作曲家’,从而形成全球性的马勒复兴。”
胡咏言作为中央音乐学院EOS乐队学院院长,美籍华人指挥家,不但得到了伯恩斯坦等顶级指挥大师的青睐,而且还亲自指挥过许多马勒作品,对马勒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对话中,胡咏言不仅为观众讲述了自己指挥排演马勒作品的亲身体验,还从指挥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马勒作品最直接的感受,他说,“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他的音乐里可以去体验自己想表达但无力表达的东西。更令人震惊的是,我们自己那些从未被唤醒过的情感却在他的音乐里同自己‘对话’,所以,听马勒的音乐有时就像坐过山车,跌宕起伏的逼真性,使我们兴奋,癫狂,烦闷或感到在情感逻辑上的一种不适,它甚至会难以让人去承受。”
大剧院“马勒盛宴”:连续五个月精彩不间断
此前从7月9日到8月12日的一个月中,国家大剧院已经为观众陆续呈现了马勒的前四部交响曲,几乎场场爆满,观众们在马勒的交响曲中品味着大师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哲理与浪漫。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还将有六部马勒交响巨制陆续呈现,这其中就包括了柏林爱乐、捷克爱乐、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以及西蒙?拉特、大卫?辛曼、彼得?弗洛等世界顶级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以及张艺等国内劲旅和指挥家也在之后“马勒系列”的演出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国家大剧院方面表示,马勒作品的复兴正在成为世界音乐界的潮流与趋势。在中国,马勒同样在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中国乐迷同样需要马勒。此次国家大剧院本着“注重内容、强调水准、精于品质”的原则,通过集中呈现马勒具有代表性的十部交响曲,希望为中国观众献上一场规模和品质兼具的“马勒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