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引争议 潮流过后必将走向衰落?

人民网
2011-08-19 09:43:00

   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正式出版后,关于“微小说”的讨论进一步被提上台面。褒扬者盛赞其“以小搏大”,以区区百余字试图和动辄上万言的传统小说分庭抗礼;同时,批评者表示悲观,认为“微小说”不过是网络上诸多新鲜尝试的一种,在潮流过后必将走向衰落。

   “微小说”以“微博”这一新兴社交网站为载体,起初只是微博用户的独立创作,处于基本无声的状态。直到2010年年末,坐拥微博市场半壁江山的新浪举办了“微小说大赛”,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参与,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大赛便收到了23万份参赛作品。“微小说”因为这项赛事一度被推向了话题中心。

   以《围脖时期的爱情》为例,可以看出“微小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情节跌宕起伏。由于篇幅所限,无法进行长篇的铺排,只能以新奇取胜,所以大部分的创作者都采取了“抖包袱”的手段,在最后一刻达到了故事的反转。二、读者对创作过程进行了高度参与。《围脖时期的爱情》这一连载的“微小说”在这一点上更为突出:除了男女主角的爱情主线,其他分支内容大部分由读者提供,根据他们的真人真事进行改编。三、反映当下事件的时效性。与传统小说“十年磨一剑”的漫长过程相比,“微小说”处于具体的时间序列之中,无论是政治时事、经济民生,还是网络评论、娱乐八卦,都可以如“吸星大法”般迅速地吸纳,或者化为情节元素,或者进行二次传播,或者褒贬调侃。

   “微小说”的流行究竟出自何种原因?据2010年出炉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人均年阅读量仅为4.5本书,但是这一数字仅仅局限于传统阅读。有诸多网友表示,在网络时代,“微小说”应该也被纳入参量之中,这一民间的呼声与王国维先生早年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不谋而合之感,对于“微小说”的价值判断和前景预测归根结底还不能脱离当下:“微小说”实际上是应“碎片化”的时代特征而生,紧张繁忙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不堪重负,清茶一杯、手不释卷的悠然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奢侈。我们行走于都市喧嚣之中,连贯阅读的可能性被消解,于是,“微小说”“短信小说”“手机报”等新形式应时而生,区别于“手机报”的单一媒体特性和“短信小说”的喃喃自语,“微小说”兼有文学和媒体功能,又同时满足了现代人的电子社交需求,其兴盛也就顺理成章。

   “微小说”似乎是一场广场式的文学狂欢。“文学”走下了高高的殿堂,“与民同乐”。但是在兴盛背后,也暗藏了不可回避的危机:文字的零碎和短小固然轻便快捷,但同时对情节的构思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围脖时期的爱情》区别于其他的“微小说”,关键在于它实际上是数百条“微小说”的集合体,才诉说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这一类别中的大多数,还局限于每条之间的“各自为政”。为了在寥寥数字之间博人眼球,“高度复制”的危险已经初见端倪——曾经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微小说大赛”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非腐即鬼”。再者,“高度参与”是社交媒体的固有属性,“微小说”的传播广度也仰仗于此,但是,众声喧哗的环境下,作者的主体性何在?尤其在创作连载性的作品时,读者们过多地“指点江山”对于作者会是一次次周而复始的干扰过程,是让作品在“意愿之流”中随意沉浮,还是毅然掌舵?其中平衡之术,是“微小说”创作者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