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获奖作家集体玩“失踪” 作品未必是代表作

人民网
2011-08-22 09:49:22

左下为张炜作品《你在高原》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才刚揭晓,便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

   根据茅奖评奖委员会公布的最终结果,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最终胜出。

   “这次茅奖获奖作品代表了近四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获奖的都是实力派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表示。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此次评奖结果很平庸,毫无惊喜可言。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本届茅奖评出的5部作品中,有3部曾经登上过畅销书榜。在纯文学性和迎合大众趣味的商业性之间摇摆不定的茅奖,恰恰成了当下文学处境的典型写照。

    马上就访

    获奖作家集体玩“失踪”

   往届茅奖评选结果揭晓后,获奖作家往往都乐于出面接受媒体采访,但获得本届茅奖的5位作家却一反常态,表现得有些过于低调。张炜和莫言在获知获奖消息后,分别通过各自的微博简单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随即便关掉手机,与外界断绝联系。刘震云的手机一直呼转至秘书台,而毕飞宇则早在评选结果揭晓之前就“躲”到了国外。只有刘醒龙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并且吐露了三句颇为沉重的感谢词:“感谢读者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状态下对文学如此关注,感谢媒体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感谢全体评委对文学性的捍卫。”

   听到获奖消息时,刘醒龙正好游泳归来,因此心情很好。谈到获奖作品《天行者》,他说这是自己最近一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作品。“《天行者》的题材是写一群民办教师,我希望社会不管发展到哪一步,大家都不要忘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卑微群体,民办教师就是其中之一。”他同时表示,这样一部作品能够获得茅奖的肯定,将会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起到鼓励的作用。

   莫言此次能够获奖,被视为本届茅奖的最大亮点。尽管有很多读者都替他鸣不平,认为他早该获此荣誉,但莫言自己却说现在获奖不算晚。“《蛙》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和我一生有着紧密联系的作品,我的家人在作品中都能找到影子。《蛙》这部作品是我提出的‘把自己当罪人写’的文学理念的一种实践,对我的创作来讲,这部作品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莫言解释,《蛙》看起来是写计划生育、妇科医生,实际上写的是整个社会,“写苦难没有忘记幽默,写荒诞没有忘记反思。”

   另外,张炜在获奖后发了一条微博,似乎是有自勉之意:“读者的信任非常重要,来自各方面的真诚的鼓励非常宝贵。但是作家心里要明白:一切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以此,才能走好未来的道路。”

    最新消息

    茅奖颁奖典礼下月回京办

   中国作协负责人昨天透露,本届茅奖颁奖典礼将于9月中下旬在北京举行。这意味着在时隔16年之后,茅奖颁奖典礼将回归北京。

   据了解,自1982年始,第一届至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都是在北京举办的。2001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首次移师茅盾先生故里—浙江桐乡乌镇举行。2005年,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桐乡乌镇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

    至于本届颁奖礼为何回京举行,作协方面并未答复。

    市场反应

    获奖图书再版?出版社还在观望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都是读者所熟知的作品,而且还曾登上过各种名目的畅销书排行榜。如今这些畅销书顶上了茅奖的桂冠,是否又能在图书市场里火上一把?对此,各家出版社方面的态度很淡定:是否加印或再版这些获奖图书,先观望一下行情再说。

   提起这三部作品,各家出版社都能拿出一串显赫业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句顶一万句》,截至目前已重印8次,总销量已达37万册左右,该书还曾在2009年的文学类畅销书榜上盘踞了至少有半年之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推拿》,尽管销售纪录算不上卓著,但该书获得过32家媒体评选的“2008年全国十佳图书”,并曾在海外多次获奖。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蛙》也已再版3次,目前销量已有12万册。

   畅销书在茅奖的榜单上大行其道,这在出版人眼中是个积极信号。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认为,“优秀品质的图书一定是畅销书,但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这是个千古不变的硬道理。”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则指出,在历届茅奖评选中,《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历史的天空》都是先在读者中畅销之后才得的奖。

   以前,获得茅奖的文学作品,其图书销量也会取得惊人的成绩。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销量过百万册,而《尘埃落定》在获奖当年的销量就直奔20多万册。但是在业内人士眼中,这似乎已是远去的“神话”。当被问及获奖作品是否有可能再版时,潘凯雄回答:“读者或许对《推拿》有新的需求,如果确实是这样,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再版。”而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的态度是:“茅奖是文学圈内评奖,还不是大众评奖,《蛙》获奖也许会吸引部分文学爱好者关注,但我们肯定不会盲目再版。”

    七嘴八舌

    评作品,还是评作家?

   本届茅奖评选结果可谓“大腕”扎堆儿。莫言、刘震云和毕飞宇都算是文坛的明星级人物,而张炜的获奖作品《你在高原》,则是因其超长的篇幅而被读者津津乐道;与此相比,多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作家,却都过早地提前“退场”。面对这样的一份榜单,难免有人会提出质疑:茅奖评的究竟是作品还是作家呢?

    获奖作品未必是代表作

   本届评委麦家曾是上届茅奖的获得者,在本届茅奖获得者中,他最推崇的是莫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莫言的作品就在国内外引起反响。他早就该得茅奖了。”麦家说,尽管《蛙》不是莫言最优秀的作品,但也属实至名归。在他看来,本届茅奖选出的5部作品,即使不能说百分之百,也是百分之八十代表了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成绩。

   但著名评论家解玺璋却对此持批评意见:“这次评奖的结果很平庸,没有什么惊喜。获奖的都是一些题材保守、名气较大、商业气息较浓的作家。比如获奖的《蛙》就不是莫言最好的作品,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商业味道很浓。”他同时指出,“此次评奖仍然有意识回避沉重和敏感的题材,这类作品最后都落选了。”

   文学评论家李星认为这是种补偿,“茅盾文学奖有时是评给作家本人的,有时是评给作品的。”他解释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未必是作家本人写出的最好作品,其最好的作品往往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获奖,而在某一届他就凭借一部也在水平线之上的作品获了奖。

   评委陈福民的态度则比较淡然:“著名作家之所以著名,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一定写出了可靠的好作品。当然,这也导致评委投票可能会集中到著名作家身上,而非著名作家的作品却会被忽视。”

    鸿篇巨制真的有人读完?

   在本届茅奖的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是得票数最高的,但也是争议最大的。这部小说共分39卷,出版了10部单行本,总字数多达450万字。如此夸张的篇幅,令不少读者产生质疑,评委是否真的读完了该书?在评选结果出炉之前,《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就曾发微博说,“张炜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

   “事实上,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62位评委中绝大多数都看完了《你在高原》。”面对外界的质疑,作家出版社社长、担任该书总策划的何建明给予了明确答复。他同时透露说,《你在高原》出版一年多来,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两万余套,如果按单本计算,发行量已经达到20余万本。

   这种说法得到了麦家的证实,他说自己早在《你在高原》入围本届茅奖的20部提名作品之前,就已经读完了其中的6册,此后更是花了一天半时间把它读完。而评委雷达认为,“不能机械地理解阅读,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句阅读。”他表示,评委都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可以较好地考量其文学价值。雷达同时认为,张炜多年的创作风格已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有助于评委把握其作品。

    本届茅奖没有一张废票

   本届茅奖在评选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特别是实行了实名投票制,这也使得评委们的压力变得更大。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说,评委们在每轮投票后都有种“中奖”的心态,“假如前20部你只投中了5部,是不是会有点儿压力?”据了解,本届茅奖的62名评委里,除铁凝作为作协主席不参加投票外,其余评委无一人弃权,更没有产生一张废票。

   “相比较来说,我还是喜欢做运动员,当裁判太累。”谈到担任评委的感受,麦家直言,实名制投票对评委有种精神压力。“毕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越到后来相熟的人越多,即使现在不认识,接下来很快就可能见上面了。”不过,他也认为是一个进步,“努力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树立茅奖的权威性,值得鼓励。”

   对于采取实名制评选,雷达认为,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文学评奖公信力比较低,读者对评委不信任。“评委会希望通过实名制来制衡与监督评委,算是对以往做法的校正。”不过,雷达也同时表示,实名制与不记名投票哪个更科学、权威,还有待论证。“文坛里很多人都认识,人情因素并不会因为实名而消失。”

    不吐不快

    茅奖这碟菜,难调众人口味

   这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结果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各方热议,赞扬者认为获奖作家的名气大、作品水平高,而批评者认为评委的口味太传统,年轻作家和网络小说遭到冷落。更有众多读者疑惑地表示,相比往届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如今这些获奖长篇要么没听说过,要么商业气息浓。透过诸多争议,表明茅奖这碟菜已经变得众口难调,徘徊在纯文学和畅销小说之间,并未找到化解自身尴尬的办法。

   在文学尚未出现明显分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茅奖的评奖结果虽有争议,但没有像今天这样呈现两极化。《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获奖时,除了作品本身质量,其时纯文学仍然地位稳固,也得到读者的首肯。时至今日,文学业已分化为商业畅销写作和纯文学创作,读者爱看的是谍战、盗墓、历史、青春、玄幻等类型畅销小说,而对纯文学创作已越来越不关心。即便是张炜这样的纯文学名家,其小说销量也并不可观。本届茅奖揭晓,很多读者就声称没看过他的获奖小说《你在高原》。

   目前关注纯文学创作的主要是文坛精英和相关爱好者,但这些人恰恰掌握了文坛的话语权,茅奖正是这种话语权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带有官方色彩的奖项,茅奖作品日益远离大众视野,公众影响力也日渐稀薄。近两届茅奖显然努力试图缩小大众和文坛精英的鸿沟,除了实行评委公开实名制之外,还吸纳了网络小说和畅销小说参评,以吸引大众的关注。上届尤为明显,麦家的谍战小说《暗算》获奖,显示茅奖对大众口味的兼顾,为商业畅销小说正名。

   但是,茅奖这种妥协求全、面面俱到的做法,更多招致的是质疑。号称吸纳网络小说,结果这类小说半路出局;号称坚守文学性,但这个文学性到底是什么,一直不清不楚。此次《你在高原》这样的巨幅长篇,根本没几个人看过,却最终获奖,这似乎表明茅奖在标榜纯文学高度;然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商业化写作倾向明显,《蛙》也并非是莫言的顶佳之作,但公众知名度较高,也照样获奖。有评论家就质疑,这是“选人而不是选作品”。

   从茅奖的诸多做法可以看出,该奖既想拥有纯文学的圈内声誉,又想在商业大众方面有所突破。故而最受茅奖青睐的是类似《暗算》这种圈内叫好、商业叫座的类型小说,可惜这种小说极为少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面讨好的结果只会显得茅奖摇摆不定,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