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天山》:一次看片 六次落泪

人民网
2011-08-26 16:50:53

   “如果你活下来,将来到我的湖北老家去看看我的父母。”因为班长郑树林牺牲时的这句话,陈玉柱信守承诺苦苦等候了24年。24年后,当他千里迢迢地赶到千方百计打听到的地方时才发现,班长的父母早已相继去世,他们是带着对儿子的无限牵挂离世的。面对两个冰冷的土堆,陈玉柱歉疚地泪流满面,双膝跪在了老人的坟头。回到天山后,痛苦、自责、失望的陈玉柱扑倒在班长的墓前泣不成声。而银幕前的我,也又一次被泪水模糊了视线……

   看一部电影,六次落泪,甚至哭红了眼睛,这在我身上还是头一回。也许是出于身份上的共鸣——我和剧中人物刘秦秀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军人妻子,因此倍加感动于她和丈夫陈玉柱身上的那种平实和淳朴的真挚情感,也更能体会他们践诺和履责的可贵举动。看到刘秦秀为了支持丈夫,和儿女们一起陪着陈玉柱吃苦受累,每天吃的是用天山上的积雪所融化的水,为了生计常常要满山遍野捡寻吃的,其间的辛酸和苦楚,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内心,让我的泪水一次次流淌下来。

   而陈玉柱的坚守承诺、百折不挠,更让我看到了中国军人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战友、为边疆建设披肝沥胆的“天山精神”。新疆我虽然从没去过,但一直心向往之。镜头里的天山,一改远观时的唯美,时而风雨交加、山崩地裂,时而暴雪肆虐,天寒地冻。“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不易亲近的天山,正是所有宏大理想与美好事物带给人们艰苦卓绝考验的具体象征。守望天山,是守望理想,守望信仰,也是守望内心的崇高,守望本身即意味着必须克服这理想、信仰与崇高带给朝圣者的巨大的肉体折磨与精神考验。

   忠信守义成为陈玉柱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战友四人受命于暴雪封山的危难关头,在送信求援的途中,是班长郑树林用自己舍不得吃的一个馒头,换来了陈玉柱闯出险境的生机,陈玉柱的生命也因此脱离了他个人,而闪耀起那些逝者身上的烈烈光焰。他后来之所以能够守望天山24年,正与这些战友用生命传递给他的英雄热血息息相关。168座烈士的墓碑,168个长眠于天山的忠魂,陈玉柱每天给他们扫墓,每天同他们谈心,24年的陪伴,9000个日日夜夜的执着守护,他的生已经和这些战友的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信义的生死之连,在陈玉柱的信念里,守信意味着要找到班长的家人,而重义更意味着不仅仅一个班长,其他一百多个墓碑同样是自己需要护卫的战友,是他生命中的骨肉至亲。

   和许多人一样,对于陈玉柱复员后置荣誉、前途、家庭于不顾,重返天山,扎根高原,苦守墓地24年的“偏执”,我一开始也想不通,即便知道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也依然有诧异和费解。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恰可以感染人,打动人,在过程中引发观众的思考,也让观众的思想最后随之升华。尤其像《守望天山》这样,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模式,通过透彻呈现陈玉柱的内心、思想和行动的方式,用细节说话,用过程说话,让我们看到陈玉柱的犹疑,感受到他的委屈,理解到他的抉择,从而才能认同他的坚定。

   今天,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们生活水平,但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冲击下,真诚守信的道德风尚渐被冷落,人类灵魂中最为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也越来越稀缺,而陈玉柱的举动理应成为对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一种真诚召唤。面对《守望天山》,我想每个观众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品味,用灵魂与主人公碰撞,都能感受到这种召唤,从而体会到心灵救赎的震撼。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