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情感节目需“整风”,少点“扒粪”精神

中国新闻网
2011-08-30 16:57:24

    节目作假 何来真情

    苑广阔

   很多情感节目疑似作秀作假,最近,河北省某电视台一档以“不孝子逼父卖肾”为主题的节目参与者爆料,原来节目中打动人心的家庭故事,竟是刻意策划,雇佣临时演员演的一场戏。此情感节目,不但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而且其视频也在网络获得了几十万的点击率。可就在电视观众和网友为了节目中的不孝儿愤愤不平,对苦命老父亲报以深深同情的时候,这位“不孝子”却不堪节目播出后的社会压力而说出真相:故事是假的,他们只是节目制作方请来的演员。

   全国范围内有相当数量的电视台,包括一些上星的卫视,都设有类似的情感访谈类节目,而这些节目的最大卖点,就是打着“真实性,记录性”的旗号来吸引观众,赚取收视率。但是事实证明,这些节目的真实性令人生疑,河北这家电视台节目的意外曝光,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而已。
   电视情感节目之所以盛行,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一种猎奇、窥私心理。如果一定要说这种情感类节目有什么正面意义的话,可能就是观众可以通过别人的故事吸取经验和教训,引以为戒,以儆效尤。但问题是,当这些节目本身就是虚构的、编造的、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众还能吸取什么教训,获得什么教益呢?估计只剩下猎奇和窥私了。

   电视情感节目需要“整风”,一是少点“扒粪”精神,多点教育和引导意义。一味地猎奇,一味地窥私,只能证明电视节目品位低下,格调不高,而这种品位的低下和格调的低俗,往小了说是浪费电视台的公共资源和观众们的时间,往大了说会让整个民族患上“窥私欲”,精神上变得狭隘,变得八卦,变得婆婆妈妈。

   二是需要电视台提高公共责任意识,以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电视节目赢得收视率。其实除了这些家长里短、婚外婚内的所谓“情感实录”,我们的社会还有太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要关注,要探究。电视台作为公共平台,应该具备基本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不能仅仅为了收视率,为了经济效益而罔顾其他。

    所谓纪实 亟待观察

    亦 斐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与文化转型的逐步发展,江苏卫视《不见不散》这种“纪实性”的情感节目越来越多。在现今电视节目中涌现出的各档游戏类、竞技类节目,异常火爆,说明在当今的文化状态下,大众更倾向于含有消费潜能与娱乐价值的节目样式,如涉及人们的生存状态、感情维系模式、人际交往关系等等。而电视作为现今接触度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来说,正在大量地提供着这种快餐文化。

   从我国主流意识为主的媒体状态到目前泛娱乐性、消费性意识流的转变,电视媒体的文化理念动向也在不断更迭。“快乐”、“自我体现”成为电视节目表现的重要因素。电视节目给大众提供了直接、快速、实际的娱乐消费文化,使他们能越来越自主地成为娱乐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去消费明星们的一举一动。在这种背景下,丰富的娱乐性资源越来越多,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许就直接反映了你正处于或者正要表达的现状,这种“纪实”的“真实电视节目”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而这种“纪实”,内容不像电视剧,让演员们按照拟定好的剧本表演出来,但其真实程度又似乎有表演的痕迹,不少参与嘉宾看上去很做作,他们呈现的性格显然都是有所保留的。

   从积极方面来说,《不见不散》类节目,这种低门槛体验到的“真实感”,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自身的肯定与表现需要。从负面因素来说,这种真实存在感是建立在赤裸裸地将嘉宾真实感情放在大众面前展示,将他的被动、负面的状态展露之余再给予“建议性疗伤”,以此来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这种窥探式的自我幸福体验,到底在今后的节目发展中呈现一种什么状态,节目类型如何发展,其是与非,还需要观众和学者们不断地进行剖析,现在还很难得出结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