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究竟是谁编的?细读鲁迅日记

人民网
2011-08-31 11:02:28

   我四岁启蒙,现已年逾古稀,跟书本打交道长达66年。但的确是直到最近,我才知道阅读业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外均有这方面的专著。阅读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什么快速阅读法,惊人速读术等等。但根据我个人的实践,阅读其实主要是泛览(或曰“扫读”、“跳读”)与细读(或曰“复读”、“精读”)这两种方式。对于一般书报杂志,我只能像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从中了解有关中外大事、社会新闻、文化资讯,以收开卷有益的效应;而对于经典作品,则必须采用细读的方式。我想,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以及古人提倡的“十返不厌”,“十目一行”,也都是强调细读在研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前不久到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参观女作家石评梅故居,顺便问及当地煤炭开采状况。东道主说:“恐怕过几年就会挖得差不多了。”这时,有人引用了一段鲁迅的话:“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经查阅,这段语录出自鲁迅1934年6月4日撰写的《拿来主义》一文,我们过去主要是从文化摄取观的角度阅读这篇杂文,而忽略了跟当今科学发展观十分契合的这段议论。通过细读,这才加深了对鲁迅当代意义的理解。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有一篇《奔月》,写的是古代传说中射落九日的英雄羿跟他妻子嫦娥的故事。长期以来,我们阅读这篇作品时单纯停留在对羿英雄性格的称颂和对嫦娥贪图享受的批判。作品中那位谋杀恩师的逢蒙,也被直接定位于跟鲁迅反目相向的狂飙社作家高长虹。但今天转换视角细读此文,看到羿先射完野猪长蛇,后射完野兔山鸡,最后几乎把动物射得精光,害得嫦娥整年只能吃乌鸦炸酱面,被迫奔向冷清的月球,也会联想到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过度破坏,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从中领悟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样,在社会上出现谣传时重读鲁迅的《谣言世家》,在“嫦娥一号”探月成功时重读鲁迅的《〈月界旅行〉辨言》,等等,也都会有常读常新的感受。

   细读鲁迅文本,还能找到鲁迅研究的若干学术生长点。有人觉得鲁迅研究史已长达七八十年,要想跨越前人的成就举步维艰。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尽然。比如,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是《热风》,1925年11月北新书局初版,鲁迅在这本书的题记中说,他本想让这些写于五四前后的文字任其消灭,“但几个朋友都以为现状和那时并没有大两样,也还可以存留,给我编辑起来了。”那么帮鲁迅编《热风》的“这几个朋友”究竟是谁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无人深究。通过细读鲁迅日记,我以为这几个朋友就包括了王品青、李小峰和章衣萍。这就是我最近细读鲁迅在史实上取得的一点小收获。

   记得杜甫诗中说:“熟读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苏轼诗中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解深思子自知。”这其实都是古人的细读经验谈,颇值得当今的读者借鉴。(陈漱渝)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