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遥远的檀香山一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热点?

中国新闻网
2011-08-31 17:20:20

    ■百年潮

    “这是我的夏威夷”

   当广州正是酷热难当的季节时,我们抵达了夏威夷首都檀香山市。此处,海岛树影摇曳,人们笑容甜美。

   130多年前,一位广东乡下的母亲领着13岁的儿子,历尽漂洋过海的艰辛,登上这座小岛,开始了他们异国的新生活。这位华侨少年便是孙中山,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恭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这是离中国东海岸约4千余公里的岛屿,与中国广东的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初。彼时,当地商人把盛产的檀香木运到广东沿海地区,换取中国的土特产茶叶、瓷器、丝绸。因此,夏威夷的首府火奴鲁鲁被华人称为“檀香山”。

   夏威夷与远隔重洋的中国南方一隅中山,更是早早地结下“中国结”。目前,中山人在夏威夷达5万,占当地华裔人口总数的80%。而当1879年孙中山来此读书时,华人已超过7000人,也大多是中山人。因此,他将这个遥远的海岛称为“我的夏威夷”、“民族大熔炉”。

   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曾6次踏足夏威夷,合计逗留的时间长达7年之久。夏威夷对孙中山的影响,远不止在成长期。他曾对记者泰拉说:“我在这里长大和受教育。我在这里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政府,使我知道这样的政府(对人民)意味着什么。”

   他最初就是在这里,萌生了学习西方民主思想的想法。后来,当他一次次来到这里,心中的救国之路越来越清晰,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并肩作战的侨胞群众也越来越多。

   1894年,在他第3次抵达时,于檀香山市成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他同时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4个决定:创立革命组织的基础、决定革命的方针、筹集革命经费,以及号召志士返国效命。

   百余年过去,夏威夷并未忘记他。在檀香山市唐人街主街上,矗立着他的纪念铜像——身着长袍,手持书卷,目光有神,犹如当年。

   百余年前,来自广东的华人率先把种植甘蔗及榨糖工艺带到了夏威夷。当时,夏威夷的空气中飘着甜蜜的味道,但侨胞对于祖国该何去何从展开的论战,却令华人社会充满火药味。

   19世纪末,保皇派论调曾在海外华侨中间一统天下,而孙中山倡导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声音是那么孤立。从1900年开始,革命派举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向保皇派发起了反击,两派的初战就在檀香山。

    为何遥远的檀香山一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热点?

   其实,这个位于太平洋的岛屿对孙中山而言,不仅是少年时代的新家园,更是革命思想孕育的热土。他在英国教会所办的学校读书,系统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这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后来回忆说:“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着必使我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因此,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来“改良祖国”就成为孙中山当时朦胧的理想。

   后来,当孙中山再次回到檀香山创立革命团体,看中的是这里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此处,华侨几乎占当地居民的1/5,即便在1896年,也有2万多人。他们大都出身农民或工人,长期受到西方民主潮流的影响。

   彼时,美国正在檀香山等地掀起排华浪潮,许多华侨参加反对美国排华斗争。当时的孙中山把握一切机会,向附近的华人社会宣传革命,发展了一批革命追随者。

   兴中会策源地遗址,当时是檀香山著名中山华侨何宽的寓所。1894年,孙中山在此成功策划成立了“兴中会”。不到一年,檀香山兴中会员便发展到130多人,他们积极筹集回国起义的经费和组织华侨兵操队。后来,其中有一些会员回国参加了广州起义。

    是否用武力成争论焦点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国外,从变法维新转向保皇。

   1899年7月,康梁等成立保皇会,把创办报刊作为重要任务。仅美洲和南洋地区,保皇派就新办和控制了30多家华文报刊。其中1900年创刊于檀香山的《新中国报》,由梁启超任主笔。他写文章攻击革命说:“革命者,最险之着,而亦最下之策也。”

   保皇派坚定认为,中国如果鼓“民气”,其结果势必引起“暴民骚动”,或帝国主义的干涉,就会亡国灭种。

   而此时,革命派则以《中国旬报》、《苏报》、《民报》等为阵地,针对改良派死心“保皇”和“革命亡国”的谬论进行有力批驳。

   1903年,邹容写的《革命军》一书出版,用大量的事实揭露清王朝已是反动透顶的政府,清政府已成为洋奴朝廷。他得出与保皇派截然不同的结论:“欲御外侮,先清内患”,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同清王朝“驰骋于枪林弹雨中”。

    孙中山亲自大开笔战

    1903年,孙中山回到久别的夏威夷,第5次登上檀岛。

   所见所闻让他心怀形势紧迫的感慨,兴中会成员所剩无几,而保皇派在报刊上经常登载诋毁革命的文章。孙中山当即决定为中国前途奋起抗衡,以正视听,亲自撰写《敬告同乡论革命与保皇之分野书》,刊载兴中会党报《檀山新报》上,与保皇会的《新中国报》大开笔战。

   在文章中,他义正词严地提醒人们划清两者界线,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并论述了革命后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号召侨胞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

   不久,孙中山又发表了“驳保皇报书”,对康、梁空论爱国,散布“革命号召瓜分”的言论进行痛斥。

   经其亲自主持,革命舆论占了上风,革命力量得到振奋,保皇派对华侨思想的禁锢和影响开始削弱,民主革命思想在美洲和南洋华侨中得到初步传播。

   对此,当地英文报纸《檀香山早报》刊载消息称:著名的中国革命家孙逸仙,由横滨乘西伯利亚船于十五日到埠,在本埠秘密或公开运动。华侨深信革命真理,多趋向之。

    不过,两者领袖的檀岛论战只是序曲。随之而来的论战,更为激烈,且持续5年之久。

    这里有革命的群众基础

    我外公设计了辛亥革命首架飞机

    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市前参议员杜利威——

    ■对话

   在夏威夷郊区,笔者见到了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外孙杜利威(如上图,林亚茗摄)。

   因先天残疾,杜利威要靠轮椅代步,却精神矍铄,充满活力,而且是个滑浪爱好者,曾任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市参议员。

   说到孙中山与外祖父的渊源,杜利威讲述了中国制造第一架飞机乐士文号(Rosamonde)的故事。

    南方日报:您外公是如何知道孙中山的?

   杜利威:我外祖父的父亲杨著昆是夏威夷著名华商,也是孙中山挚友和同乡。他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孙中山。所以从少年时代起,杨仙逸便深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

    南方日报:后来他加入了同盟会?

   杜利威:孙中山到夏威夷发表演说,提出把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外祖父决心追随孙中山,毅然加入同盟会,他感到要革命救国,就必须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武装部队,于是考入加利福尼亚哈厘大学机械系,学习机械及兵器制造技术。

    南方日报:学兵器制造在当时是个很新鲜的专业?

   杜利威:的确。他是最早有飞行执照的一批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孙中山被迫转移海外,他号召华侨子弟学习航空。杨仙逸就考入纽约Custiss航空学校,经过两年多的勤奋学习,于1916年毕业,取得美国飞行俱乐部颁发的第62号驾驶员执照。当时,获得这个执照的人很少很少。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之后,他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队伍。

   杜利威:1918年,他受孙中山电召回国,担任“援闽粤军飞机队”总指挥。后来,通过日本、美国等地华侨捐款,购回12架飞机,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队伍。

   南方日报:在广州的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手书的赠与杨仙逸的横幅“志在冲天”。上款为“仙逸飞行家属”,落款“孙文”。我看到您家也有一个,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杜利威:1923年,广东革命政府设立航空局,任命我外祖父为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他们参考美国“詹尼”式飞机的造型,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亲自主持试飞典礼。

   据说,孙中山当时问谁愿意随机试飞。这时,宋庆龄出人意料地应声而出,成为第一个参加试飞的中国妇女。

   孙中山借用宋庆龄的英文名Rosamonde,把这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号”,还与宋庆龄在飞机前合影留念,所以,就有了赠字的故事。

    南方日报:他叫杨仙逸,这和孙逸仙有什么关系吗?

   杜利威:12岁的时候,他常去聆听孙中山反清救国的演说,对孙中山十分景仰,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仙逸”(孙中山在海外的常用名是孙逸仙),以表明自己要像孙中山一样,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革命。

    走访两所中学寻少年中山足迹

    ■光影穿越

    从不谙英文到获英文第二名

   孙中山在夏威夷意奥兰尼学校学习了3年。这所学校由英国圣公会在1862年10月所创,如今是夏威夷声名在外的私立中学。
   孙中山于1879年9月入读,并于1882年7月27日毕业。开始,孙中山不谙英文,老师让他旁听10个月,他才开始授教字母和语法。但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毕业时在文法考试之中得到英文文法第二名,受到夏威夷国王卡拉卡瓦的颁奖。

   “我们很愿意和学生讲孙逸仙博士的故事”,该校拓展及筹募处处长海美丁尔女士说。该校学生还曾到中国进行寻找孙中山足迹的视频拍摄,“他们去了香港、中山、南京、上海、北京,对孙中山在中国的地位有了认识,还提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问孙中山博士酷吗?”

    如今,在大教学楼面前,还有一座孙中山的铜像,他拿着课本,面朝教学楼,朝气蓬勃。

    孙中山与奥巴马是校友

   普纳荷学校依山而建,花卉飘溢。学校公关部负责人泰尼女士说,这所已经走过170年历史的老校,精英才俊源源不断:包括两位总统,一位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另一位则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

   1883年春天,一位名叫“帝象”(孙中山入读时用的名字)的中国青年入读普纳荷,从此,普纳荷与中国结下一个多世纪的情缘。

   尽管在普纳荷学校的时间只有三个学期,孙中山却在此获得了后来证明影响了他一生的价值观,民主思想的种子在少年孙中山的思想里萌芽。

   我们来到一栋白墙绿顶的两层楼建筑。泰尼女士说:“这栋楼建于1852年,是学校目前最古老的建筑屋。这便是孙中山当年上课的教学楼,现仍在使用,共有4个课室。学校至今留存当时孙中山缴纳55美元学费的记录。”

    孙中山在此成立

    中华革命军

    四大都会馆

    ■见证百年

   檀香山四大都会馆于1905年创立,四大都由原来中山县四字都与大字都组成(主要集中在现在的火炬区和南朗一带),因此得名“四大都”。

   建立之初,会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会员谋取福利,推行中华民族文化,以保持浓厚的伦常观念为本,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重。

   会馆现任主席欧瑞瑜介绍说,1907年四大都会馆注册为社团,百年来已经三迁会址。如今,坐落于市中心的会馆场馆宽敞,为檀岛上面积最大的侨社,当地华人皆引以为荣。

   会馆里高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旁边还保存的一张孙中山先生在1909年12月24日亲笔书写的收据,上书:收到檀香山大埠四大都会馆捐款壹仟元正。收据保存完好,装裱在一个镜框中。“那时候,1000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是一位台湾朋友赠送给会馆的礼物。”欧会长说。

   孙中山曾在四大都会馆成立中华革命军,发行军需债券筹饷。这张收据成为四大都会馆的无价之宝,尽管许多会员现在已不会讲中文,但都知道先辈们支持辛亥革命的这段光荣历史。

    华盛顿杰斐逊林肯

    影响了孙中山

    ■话说百年

   孙中山的中学教育是在夏威夷接受的,他在这里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读博士,其论文研究的是孙中山与美国革命关系。

   他在其相关论文中详述,对于在夏威夷成长的孙中山来说,美国的一些政治家的观念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华盛顿不做大官做大事的品格,成为孙中山日常行为的楷模。杰斐逊因发表过宣扬民主理想的《独立宣言》,而备受孙中山尊敬。而林肯,则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执政方针,感染了孙中山,创立了其三民主义。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