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雨润边疆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启动

人民网
2011-09-01 16:24:16

    图为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在演出

   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2011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日前已将热烈的欢歌带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来自福建、浙江和山西省的文化志愿者们,风尘仆仆几千公里,通过“大舞台”、“大讲堂”和“大展台”等活动形式,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带到边疆民族地区,在与边疆文化的共融中,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到边疆“走亲戚”

   天山北麓的昌吉市连日来很是热闹。在群众广场、工业园区、市委党校,60名福建省志愿者飞跃4000公里,将浓郁多彩的东南沿海文化送到西北边陲各族居民的“家门口”。舞台上,腾跃的舞狮、俏皮的提线木偶和神奇的魔术表演,让观众掌声连连;讲堂里,海上与陆地两条丝绸之路深刻的历史勾连,让听众深深入迷……这些志愿者大多来自福建省杂技团、泉州市木偶戏剧团、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和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最年长者已近70岁。他们辗转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闽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二度新疆行的浙江志愿者队伍很是精简,7位舞蹈老师均来自基层文化建设第一线。在乌鲁木齐文化馆的舞蹈教室,没有空调、没有窗户,虽然条件艰苦,但课堂气氛跟室内温度一样热烈。青年舞蹈老师冯青菁和30余位学员一起,享受着音乐与舞蹈带来的愉悦。“每个老师带来18首‘排舞’曲目”,冯青菁说。短短一周,他们要让最受浙江老百姓欢迎的“排舞”,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哈密、伊犁地区扎下根。

   几乎是同一天,来自山西的百名志愿者在大巴车上颠簸了8个小时,最终抵达呼和浩特。晋蒙地域搭界,文化相通,正如山西大学教授姚宝瑄所说,“山西和内蒙古连方言都很相似,这能叫走边疆吗?我看更像走亲戚,应该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一聊我们‘家族’的历史,再聊一聊‘家族’的未来。”这一次“走亲戚”,山西携厚礼而来——一台最具晋文化特色的绛州鼓乐、河曲民歌、二人台、晋剧的晚会,在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接连上演;300余幅书法篆刻作品连续5天展览;介绍山西文化、民俗与民间艺术的讲座也陆续与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的市民见面。

    到基层育文化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继去年试点之后,今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今年共有21个参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单位,其中包括8个边疆省(区)和单位。到今年11月,内地800多名文化志愿者将分赴边疆民族地区开展服务,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200多名基层文化骨干也将赴内地学习考察。

   “春雨工程”将边疆、文化、志愿三个元素相结合,志愿者们一路行走、一路交流、一路采风,既是一次增进内地与边疆人民相互了解的好机会,也是一次携手发展、增进情感的友谊之旅。在“新疆行”启动仪式上,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言语恳切:“希望志愿服务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认真汲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养分,细心体验生活。”而不论在新疆还是内蒙古,“到基层培育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志愿者的共识。

   来自新疆当地文化馆的石老师,是此次乌市“排舞”培训班基层舞蹈老师中的一员。一大早,他就招呼学生们来到教室,“‘排舞’的伦巴和恰恰的风格完全不同于新疆舞,连我们这些舞蹈老师都很少接触到。我们要好好学一学,把‘排舞’推广到乌鲁木齐的各个社区。”

   如细雨润物一般,志愿者们希望在送来文化的同时将文化“种”在边疆。“最关键的是要历练出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队伍。一个地域的文化繁荣主要靠队伍,我们希望以小而扎实的措施带来良好收效,以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达到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效果。”浙江省文化厅一位负责人说。

   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馆长吾甫尔·买提尼亚孜看来,“春雨工程”恰如一场及时雨,不仅送来硬件设施,更送来文化支持和人才培养,“中央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力度,在全疆乡村一级最好、最漂亮的建筑是文化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们期望这样的交流能常态化,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