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历史上的人物,我们很难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每个人都会影响你的观点,何况还有许多有意的隐瞒和宣传上的侧重,对此一个尊重历史的人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思考前不妨多参考别人的历史观。
黄仁宇认为要有“大历史观”,主张应当广泛地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浓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一定的高度上来比较观看历史。但是这样的线条勾勒式的讲史法岂不像重意的国画,注重的是实力本身的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粗中有细,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不放过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寻找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这样的书读来有趣。就不难理解黄老的读者之众了。
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和他的史学写法,“不隐恶,不虚美”更有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这种感觉直接来自我读老人家的《袁氏当国》。
历史的江水在三峡中激荡,曲曲折折的向东流去,有的地方也会逆流向西,这并不影响江水向东,但是江水激起的浪花却有可能掩饰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我们更需要唐德刚式的史学家,他长期在海外,有很多资料可以查阅,最主要的是,他有办法和那些亲历事件的历史人物做面对面的交流,他也善于挖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历史细节,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
在《袁氏当国》中,作者并没有一味的迎合大众的评价而将袁氏写成让人不齿的小人,他力求的只是大家要设身处地的想像历史人物的处境来体会历史的情感。不是站在自认为的人民肩膀上,硬说谁谁是历史的罪人。在现实里,没有洁白无暇的圣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蛋。好人在某种环境也许比恶人还可恨,“坏人”在某些方面兴许还是楷模。何以我们对待历史,总喜欢把一个人物黑白化?
《袁氏当国》一书虽以袁氏为主,但是广泛涉及共和初创时期的那些人,如何把历史的偶然演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里面,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也不是万恶的。典型如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诸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眼界,都曾深深影响历史的发展;政治的斗争,在各方都未必有着纯粹的伟大,也未必有着纯粹的无耻。
这样的写法向我们展示一个相对最真实的民国,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初创共和的先贤也只不过是些比你我多些学识、多些本领的人罢了,我们身上的缺点,他们也不曾遗漏;我们身上的欲望,他们更多。
一部《袁氏当国》,尽显唐德刚的真性情。这个可爱的老头,有着淳朴的儒家善恶观(比如他常常用遗臭万年这类词),同时又自始至终怀有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似乎也不打算努力在作品里掩饰这些。因此,在一堆竭力端着所谓中正平和,追求所谓绝对客观的冰冷的历史家里边,唐老师便难得地让人觉得真实可爱,有血有肉。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读书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