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给方舟子一个评委席,唱反调的监督者很必要

中国新闻网
2011-09-06 14:20:05

   如果没有方舟子,国内民众很难获知远在加国的科研信息的真伪,包括授予造假者学术身份的国内权威机构,又能了解多少?或者说,了解之后是否能合理处置?答案并不清晰。这个时候,方舟子这样习惯挑毛病、唱反调的监督者就显得非常必要。
   据《京华时报》报道,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昨天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对此,王志国本人也承认,被撤销的论文中用以说明数据的图片在合成中出现错误,论文其余部分包括结论准确无误。但蒙特利尔大学所关心的问题是所用的图片“是如何被人为篡改”的。

   所谓“计划”,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我国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2000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业。去年8月20日,黑龙江省向入选国家“计划”的9名特聘专家发放资助资金,除中央资助的每人100万元外,黑龙江省再资助每人50万元,其中就包括中组部第四批“计划”入选者王志国,他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医疗卫生行业创新类的“计划”引进人才。

   像这样的著名学者被发现学术造假已经不是第一次,而由民间打假人士方舟子揭秘同样不是第一次,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方舟子,国内民众很难获知远在加国的科研信息的真伪,包括授予造假者学术身份的国内权威机构,又能了解多少?或者说,了解之后是否能合理处置?答案并不清晰。这个时候,方舟子这样习惯挑毛病、唱反调的监督者就显得非常必要,何不给方舟子这样的人一个正经的差事?比如高端项目评选时的一个另类评委席?以便在我国一个个重大项目批准前,一个个重大头衔授予前,多一点质疑和探究。

   现在的问题是,类似“计划”这样的学术高端项目的设立和评审都是关起门来的专家负责,评选者与被评选者之间很多是师生、同事、甚至朋友、熟人关系。一个项目,一个名头获得之后,不仅意味着学术研究得以开展,那些和这个项目有关的人员的职称晋升、职位提高甚至工资收入都将发生质变,因此,获取项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远远超过研究的目的本身,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道。这就难以避免在评选过程中无意甚至有意地疏忽甚至隐瞒,像对王志国这样远在国外的情况的了解,又有多大的动力也就更不得而知了。在这种背景下,像方舟子这样,和科研利益无关,甚至以揭秘为生、为业的局外人却容易保持客观,如果能选择一种适合他们参与的方式,介入到评选过程中,肯定会制造出评选过程的“麻烦”、“矛盾”,但这种“麻烦”和“矛盾”却势必澄清科研过程中容不得的“隐秘”,不仅避免了在获选之后被揭露的尴尬,更重要的是国家投入巨资的科研经费,不至于花在没有诚信的造假者手中。

    佟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