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铁人王进喜》:用艺术激活“铁人精神”

人民网
2011-09-06 16:47:35

   作为英模人物,铁人王进喜不仅是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更是革命潮流中无产阶级战天斗地的一面精神旗帜。毫无疑问,“铁人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其可贵的价值,但这种精神如何传承,如何被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理解和吸收,却是一个实在的难题。在不少人戏谑雷锋、冷落赖宁的今天,新中国历史上的英模多少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历史背景的大幅度转换,使得曾经鼓舞亿万人民的英模精神在新时期变得似乎“不合时宜”起来,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此感到隔膜和陌生,而且很难理解和认同。如何重新书写英模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文化课题。

    新片《铁人王进喜》对此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回答。

   影片以美国王牌钻井队队长的孙女探疑寻解为切入,让铁人的故事与当下社会进行对话。美国人露西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年中国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得多,却能够打破王牌钻井队的纪录?是什么支撑着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问题,不仅当年美国人搞不懂,今天的年轻人恐怕也有疑惑。因此,如果答案能让美国人满意,应该也能说服今天的年轻人。

   于是电影镜头回到了那个艰苦如斯、热情似火的年代,王进喜带领工友人拉肩扛、盆端桶提、勇跳泥浆池的经典纪录镜头与重现历史的故事演绎穿插往复。值得一提的是,王进喜的扮演者张志忠把铁人的十足底气和粗犷宽厚的神韵给“逼”了出来,同时电影在历史氛围的渲染上也显示了诚意,使纪录镜头与故事演绎间的精气神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显得质朴而真实。

   在真实之外,《铁人王进喜》借露西的采访带出了王进喜当年工友、徒弟的回忆,选取重要但更加生活化的故事,通过侧面包抄的迂回战术重新书写王进喜形象,从而区别于1975年《创业》和2009年《铁人》宏大叙事的“正面强攻”。

   影片不为主人公避讳,王进喜也会犯错误:从玉门转战大庆,当时已成先进典型的王进喜劲头正足,由于急躁冒进而导致钻井发生井喷事故。影片还正面书写了王进喜的“文革”遭遇,讲述他所遭受的不公,对犯错年轻人的宽厚,与总理周恩来的深厚情谊。这些情节的细致刻画,拓展了铁人形象的塑造角度,也还原了理解铁人精神的历史语境,让“铁人”变得亲近可感。

   电影还通过女性角色的设置使铁人形象变得“铁骨柔情”。彩云是钻井队唯一的“女娃”,作为同事和长辈,王进喜特意送给彩云一床羊皮褥子,他理解,在严寒的大庆油田,女孩子更需要温暖;面对因思乡和艰苦而落泪进而又自责的彩云,他安慰说“想家有什么错”;当得知自己可能身患癌症,他忍住悲伤,要为爱人洗一次脚。女性角色的强调,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铺上了温润的生活底色,让钢铁显得坚硬而不冰冷。

   电影《铁人王进喜》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铁人的形象,也回答了王进喜为什么会成为铁人。相比于教科书式的讲述,或者单一“重现历史”的英模片,这种“古今对话”、“中西对话”的结构,起码显示了电影编创已经意识到只有让王进喜走入今天观众的心坎儿里,从今天的角度去重新认识,重新阐释,当年的“铁人精神”才有可能被新一代人理解和尊重,也才可能在今天被重新激活,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