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课本无纸化,出版会怎样

人民网
2011-09-14 11:02:12

   中小学教学的数字化将会给中国出版带来怎样的影响,教科书的无纸化将会是出版业难以承受的剧痛吗?

   据《韩国先驱报》报道,韩国教育部7月1日公布了名为“智能教育”的项目计划,该计划着力于在2015年之前,将中小学所使用的全部教科书数字化,使教材内容可以呈现在计算机、互动黑板、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机上。未来数年之内,传统的纸媒教材将有可能在韩国消失。

   虽然中韩两国存在种种差距,但毫无疑问,数字媒介在使用上更便捷、传播上更高效,复制上也更经济,这些都决定数字媒介是未来媒介载体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做这样的假想:如果失去教材,出版业将会怎样,又该如何应对?

   或许将失去整个产业最重要的利润源。长久以来,中国出版一直是一种以教材教辅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无论在总量规模,还是利润比重上,教材出版始终占据绝对份额。以2009年为例,2009年近24万种一般图书的总印数为37.88亿册,而6万多种课本的总印数则达到32.35亿册,且不论这37.88亿册一般图书中,还有相当部分会最终沦为库存。同样,据开卷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零售市场,教材教辅销售量占市场总体的册数比重高达32.45%,如果考虑到开卷监控系统之外庞大的教材系统销售量,这个比重会大得惊人,一般估计教材的产业比重应该能够占到60%以上,所以不难想见,一旦失去教材,出版业将遭遇怎样的尴尬窘迫。

   其次,中小学教育数字化、无纸化,将影响到最重要的一般图书市场——青少年图书市场。根据开卷报告,2009年少儿类图书占总市场的册数比重为18.6%,是除了教材教辅市场之外,所有一般图书市场中,比重最高的分类市场。一旦教育数字化、无纸化,青少年阅读习惯将会随之发生变化,对电子阅读的适应,将减少他们阅读传统纸媒出版物的时间,进而逐渐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逐渐挤压传统青少年图书市场。

    更要紧的是,随着教育数字化、无纸化的推进,传统纸媒阅读习惯的培养将愈加困难。

    虽然这只是设想,但早做打算,中国出版才能经受住未来考验。

   首先在出版社层面,应尽快实现由图书制造者向内容运营者的角色转变。对内容资源的掌控已经为许多出版机构所重视,并陆续发展出三种成熟的运营模式:其一,盛大模式,依托旗下的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原创网等原创门户网站,盛大成为一台巨大的原创文字收割机,成为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其二,签约作家模式,原创作品依附于作者,检验出版社所掌控内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旗下作者的数量和档次,那些拥有众多作者资源或者对品牌作者有吸引力的品牌出版社,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有足够优势。其三,社属期刊报纸模式,出版社旗下拥有若干知名期刊或者报纸,将为出版社带来充足的作品资源,成为出版社聚集内容资源的战略高地。

   而在出版集团层面,应尽快促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于出版产业而言,出版集团的全产业链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掌控发行渠道,掌控一个或若干个区域市场,例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拥有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有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掌控大型发行集团的战略意义,就在于牢牢掌控了某些区域市场,不论未来载体形式如何变化,拥有市场(渠道)同样是未来的王者。

   对于整个产业层面,应缩小产业边界,走集约经营的发展之路。或许有点危言耸听,一旦教育的数字化和无纸化得以推行,将直接剥夺出版业一半以上的产业总量。而一直以来,因为有教材利润的保障,中国出版可以通过品种扩展的方式实现一般图书的总量增长,可是,当失去教材利润,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显然将难以为继,缩小了的产业边界,将迫使我们不得不走集约经营的发展之路,也就是减少总品种供给,提高单品的经营效率。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一,制定出版机构退出产业的政策,允许经营效率低下的出版机构破产倒闭;其二,减少书号供给,增加书号资源的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出版产业的进入门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