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开播11年以来,在不断创新节目形态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也迎来了良好的口碑,无论是嘉宾生动的人生故事,还是他们经过千锤百炼得出的艺术理念,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是《艺术人生》坚持了11年的节目理念,近千位嘉宾将自己总结的艺术理念和心得在节目中与观众分享,老一辈艺术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仅为艺术界留下了经典的传世作品,更留下了同样可以“传世”的精神财富。巴金先生的“说真话”需要每一个人扪心自问;季羡林先生一生坚守为学为人为师之道,在病床上仍然与年轻人分享人生体悟;谢晋先生在电影中反思时代,在生活中不懈奋斗,在节目中他直言“死在摄影机前”是他最大的荣幸;秦怡在丧子之后真诚感言,依然要坚定地相信生命的力量;王晓棠在失声之后,艰难地以音笛苦练发声,直到创造奇迹,回到舞台;而在人艺的舞台上,欧阳山尊坐着轮椅为话剧百年真情庆贺;李默然因为做了一次“广告”羞愧不已,坦诚心声;王昆不遗余力地扶植年轻人,并乐在其中……一代艺术家用他们鲜活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生活的美德,什么是艺术的真谛。
开播初期的《艺术人生》,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嘉宾都是知名演艺明星,而且述说的是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这使得节目的收视率一开始就直上高峰。2007年,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提出《艺术人生》要打造“中国国家文化精神博物馆”,《艺术人生》的宗旨衍变为“主流价值观的创新传播”,一是传播主流价值观,二是要创新传播方式,栏目以此为标志完成了一次蜕变。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6月8日,《艺术人生》播出了特别节目《铭记》。这一期本来是端午特别节目,最初命名为《端午祭屈》,目的是要发掘介绍民间传说,弘扬传承端午文化,特别是要以屈原为中心,通过祭屈的形式来缅怀他的爱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但是,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时,“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举国伤痛,这一年的端午也变得异常沉重。《艺术人生》栏目组临时决定,更换节目主题,在大事情面前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大责任,结合本栏目特色,制作了《铭记》特别节目。“谈生死,话担当”,关注灾区人民的生存状态,讲述作为文化传承之一的民族精神,探讨国人的担当情怀,这次节目收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有了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还要有对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的创新。从2007年开始,《艺术人生》连续制作了多起传统节日的特别节目,借传统节日的时机,以灵活多样的节目样式来传播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让人耳目一新,观众关注度很高。2011年以来,栏目变成季播,创新幅度进一步加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明显的突破。舞台风格越加时尚,定位渐渐趋向于“有品位的轻松”,谈话方式也几经调整,力图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今天的电视综艺界,选秀、相亲等娱乐节目大行其道,谈话节目也风行一时,《艺术人生》怎样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这是无法回避的生存问题。以传播主流价值为纲,通过节目形式的更新创造做到坚守之下有突破,在尊重传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表达积极的人生诉求,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或许就是《艺术人生》探索出来的一条值得思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