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达人开动“谣言粉碎机” 60小时求证偷肾传言

中国新闻网
2011-10-11 10:36:38

   他们有犀利的眼神,让科学谣言无所遁形。左起:袁玥、拇姬、秋秋、小耿。

    制图:蔡华伟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相关部门对网络谣言进行整治,依法惩处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及网站。

   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提速。其中,不少科学谣言“满天飞”,成为麻烦制造者:“吃含碘的盐可防核辐射”掀起抢盐风潮、“膨大剂致使西瓜大面积炸裂”引发公众恐慌……

   同样在网络上,有这样一群科普生力军,他们对各种科学流言进行求证,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分析和普及流言背后的科学知识,让谣言止于科学。他们,开动了一台“谣言粉碎机”。

    ——编者

   流言: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广州25支,上海9支,南京9支,长沙13支,成都12支,武汉13支。

   辟谣:虽然大城市空气质量差是事实,对健康是一大危害,但相比于吸烟这种“对口污染”,它的影响仍很难明确。将空气污染折合成吸烟数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用,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没有正确的提示作用,反而可能弱化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10月10日上午8时35分,流言“空气污染能折合成吸烟数”被一位网名叫“白鸟”的大学教师“粉碎”。

   在以科学传播为主题的网络社区“果壳网”上,核心作者“白鸟”和一群科普达人们操作着一台“谣言粉碎机”,通过撰写科普文章,至今已对近300条科学流言进行了“证实”或者“证伪”,吸引超过10万名粉丝关注。

    快速

    60小时求证偷肾传言

   9月19日上午10时,一则新闻“男子应聘被老板骗至医院迷昏割肾”被“谣言粉碎机”瞄准。

   两小时不到,“粉碎机”驻站编辑秋秋(本名袁新婷)已将“炮弹”准备好,交由医学博士“大仑丁”加工——联系起网上流传已久的传言“酒吧醉酒被偷肾”,搜集整理好相关素材,与“大仑丁”确定文章需要分析的重点和范围,敲定交稿时间。

   此后,“炮弹”进入深加工程序:秋秋对初稿进行修改和批注,与作者和其他编辑进行沟通;“大仑丁”修改稿件,主编虞骏审核。

   60小时后,9月21日晚上10时,“谣言粉碎机”发射:名为《偷肾?没那么容易!》的稿件在果壳网刊登,文章并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对偷肾的谣言和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活体器官交易分别进行分析,澄清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提出建议。

   每个工作日,朝九晚六,秋秋都如此忙碌。2010年9月,读完两年博士后的秋秋来到果壳网,参与“谣言粉碎机”的筹备工作。最开始,她对这份工作的期待是“能写出很好的科普文章,能有成就感”;一年后,她已经被网友昵称为“粉碎娘”。

   各种真伪难辨的科学话题,经过“粉碎娘”、“白鸟”、“大仑丁”等人的层层加工后,展示出科学的真相。在文章结尾,通常会给出结论,哪些问题是被证实的,哪些纯属胡说八道,哪些需要厘清:“小龙虾是日军改造基因、用于处理尸体的生化产物”是“造谣都不讲点儿职业道德”的纯谣言;高压电线下打手机并不会增加自己被电到的概率,手机发生爆炸的事故多半是手机电池自身故障;“拿甲硝唑去黑头”是“你要求得太多了!”;“女美娘、男丑母”更是很不靠谱……

    给力

    粉碎科学谣言其实很简单

   随着门类各异的科学流言纷至沓来,本科学药学、研究生读有机化学的“粉碎娘”也感觉知识储备捉襟见肘。好在,越来越多的民间科普力量加入了“谣言粉碎机”的工作。果壳网主编拇姬(本名徐来)介绍,“谣言粉碎机”相对固定的作者有二三十人,都生活在我们身边,有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甚至有之前做过医生的自由职业者,被编辑发现后“整编入列”。

   “东家”果壳网的人力资源是“谣言粉碎机”的强大后盾:22名编辑,绝大多数来自于理工科,包括电子、物理、化学、医学等,频道主编袁玥还是中科院科学传播专业出身。拇姬自豪地说:“我们的编辑几乎能覆盖全学科”。

   “果壳问答”讨论小组的责任编辑小耿,曾是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曾在生物公司工作。他粉碎的第一个流言是非常无厘头的“亚丁湾星门”:亚丁湾出现了一个“星门”,外星人正通过这个时空通道入侵地球,各国舰队前往亚丁湾是护卫地球,打击海盗只是一个借口。

   采访物理学博士,查资料、写文章……这个“80后”很快喜欢上了“粉碎机”:“粉碎谣言很酷,希望有一天我能被大家公认为‘神秘事件专家’。2012马上到了,我现在正搜集材料,希望能给这事儿一个了结。”

   在这个团队里,自讽“诈称80后”的拇姬多少有些不一般:学中文专业,曾供职媒体,后来“误打误撞进入科学传播领域”,如今成为果壳网主编。他评价自己“有知识收集癖,强烈好奇心”,会为了解事实专门去检索信息、分类整理、悉心收藏。

   他在物种分类和识别方面“花过一点时间”,现在却算是“谣言粉碎机”里脊椎动物识别方面的专家,常常有网友拿奇怪的动物照片向他求证。说起拇姬其实没受过系统的生物学教育,不少人都不相信。

   非科班出身的拇姬认为,虽然科学传播也有准入门槛,但并不算高。他以果壳网的文章举例:“文章通常会列出参考文献,尤其是‘谣言粉碎机’,有时列出很长的参考文献列表。这样做的目的是传递两个信息:我们的谣言粉碎是基于科学文献做出的;也想告诉读者,粉碎科学谣言其实很简单,很多文献都是公开可查询的,只要克服阅读上的门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谣言粉碎机’。”

   世界上信息横流,谣言纷杂。拇姬说,“我们的辟谣只能是杯水车薪,授人以渔、提高读者自身的辨伪能力,才是‘谣言粉碎机’和果壳网的根本目的。”

    好玩

    科学传播应有用更有趣

   九月菊黄膏蟹肥,同吃让人食指大动的大闸蟹和橘子,却会中毒致死?2011年已过半程,人类对地球的“统治”只余不足四个月?北京机场日前临时关闭,原因竟是上空出现UFO?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谣言已经无处不在。拇姬说,科学谣言广泛传播的原因是“有用”和“有趣”:“多数谣言迎合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往往会影响实质社会行为的发生,比如日本核危机发生后,坊间谣传吃盐能补充甲状腺含碘量,防止碘的同位素进入体内产生辐射危害,进而引发抢盐风波;还有一些谣言,比如UFO现身首都机场,没有实质意义,却很有趣,能够成为人们的谈资,也会风行一时。”因此,“谣言粉碎机”的主要话题就集中在食品、医疗以及神秘事件三方面。

   在拇姬看来,越是大家恐慌的时候,谣言的传播就越容易。目前,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患关系等话题受到极大关注,与个体健康相关的谣言就特别多。令秋秋印象最深的是“‘膨胀剂西瓜’事件曝出后,‘谣言粉碎机’的关注人数就上升了不少”。

   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也对谣言“推波助澜”。前段时间,有国外媒体报道了一条非常耸动的消息:一群阴暗的科学家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大量制造人兽杂交的胚胎,进行恐怖试验,妄图毁灭人类。拇姬说:“其实这里说的是叫嵌合体的试验,是把人的基因嵌合到动物的基因中去,目的是解决医学界移植器官不足的问题。”

   谣言粉碎,甚至科学传播,也要有用更有趣:切入点是生活,兴趣点是好玩,用传播的方式做“科普”。“科普本身有一点点普及的意义,有自上而下的嫌疑。我们更倾向于和大家一起分享知识、分析事件,享受在一起切磋的状态。”拇姬说,大家总认为科普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科普图书就是青少年读物。其实,无论是孩子、成人还是老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科学传播的需求。

   “传统科普更倾向于提供系统性的解释,但科学传播会从需求出发,看起来是零敲碎打,但非常注意跟新闻和热点事件结合起来,公众更容易接受。”拇姬举例说:在深圳“八毛门”事件中,“谣言粉碎机”不会详细系统地介绍巨结肠的概念,而是针对大家关注的热点,比如“拍十几张X光片是否有必要”、“开塞露和患者症状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更加直接地从细节上切入。“这样更利于大众了解问题,在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有利于大家去理解医患关系。”

   这几年,拇姬明显感觉到,公众的科学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找选题和约稿子的选择空间大了很多,大家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作者也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越来越多的圈外人想探头望进去,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在尝试走出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就在扮演桥梁的角色,连接大众与科学界、学术界、研究界。我们是自下而上的民间科普力量。”拇姬给自己和同事们贴上一个标签:科学传播生力军。

   如今,拇姬最期望的是:跟各界科学传播同仁一起,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出一份力。“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征,但我们在努力使它流行起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