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将军作家"战争史著作 朱增泉:忘战必危

中国新闻网
2011-10-21 14:43:03

座谈会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朱增泉。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被誉为“将军作家”的朱增泉五卷本《战争史笔记》出版座谈会20日在北京召开。朱增泉本人表示,世界并不太平,千万别忘记战争。中国要发展应当避免战争,努力维系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但是有备才能无患。
   10月2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联合举办的朱增泉将军五卷本《战争史笔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多位军事、文学领域的专家就该书的艺术成就和特色进行了研讨。

   《战争史笔记》以王朝更迭为脉络,全书由《上古—秦汉》、《三国—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五卷组成,上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炎黄之战,下延续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者在深入研究古代战事的基础上,以“史”带“论”,纵横分析,用散文的笔触,精彩呈现经典战例的金戈铁马,深度评说王朝更迭的兴衰存亡。

   该书作者朱增泉是一位拥有50余年军龄的将军,也是一位著名作家和诗人。他历时近5年创作出这套书,完成了一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巨著。

   当天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用文学的笔法来描述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全书”,也是一部通俗的战史读物。全书把中国五千年来的著名战争、战役、战事,包括农民战争,一一串连起来,给人以贯通上下五千年的整体感,读起来流畅、清晰,让读者有了整体的“史路”感。

   另据介绍,为了方便读者收藏,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战争史笔记》精装珍藏版。并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设计,提高工艺,完善装帧,配有独具匠心的精美纸袋,使《战争史笔记》系列五卷浑然一体,整体更显古朴、厚重。

    众人评说《战争史笔记》

   当天的会上,“请假”前来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表示,朱增泉是自己熟悉和尊重的“将军作家”,多年前就曾拜读过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

   “在我的印象中,朱增泉同志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诗人。他的第一首诗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诞生在猫耳洞里,激发了他的想象和灵感,使他初次尝试用诗句宣泄心中澎湃的激情。他的第一首诗就写的很好,有感而发和真情流露。在和平年代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历过战争的将军,他的诗作自始至终与军旅和战争息息相关,因此他的创作在整个文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的。”,铁凝说。

   谈到这套《战争史笔记》,铁凝表示,“我又一次发现他首先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关注的首先仍然是战争,只不过他今天的胸襟已远远开阔,面对的不仅有猫耳洞和局部的战场,还有人类的战争历史,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思考。”

   铁凝还笑着说,刚才在休息室两人都戏称是“庄稼人”,因为都曾有过在石家庄生活的经历。她还回忆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北省一大批中青年诗人、作家都曾得到过朱增泉无私的帮助。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则表示,“这是一部忧患之书,沉思之书,整部作品从作家写作的初衷就充满了忧患意识”。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有个人特征的个人化的笔记体史著”。《战争史笔记》将上千年的历史凝练在五卷本中,可见作者的功力和非常扎实的学风。

   在文学评论家雷达看来,“这部书虽然以战争史出现,却并不是单纯的战争史。有朝代更迭,重大历史变迁,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人物进行描述,因而实际上是侧重战争的中国通史笔记,有自己内在的联系性。”

    朱增泉谈创作:以史为鉴 忘战必危

   该书作者朱增泉当天在会上讲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他说,世界并不太平,千万别忘记战争。中国要发展应当避免战争,努力维系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但是有备才能无患。

   在该书的前言中,朱增泉也曾写道:“以史为鉴,结论只有一个:忘战必危。一个国家,无论衰败或兴盛,都不能忘记战争。”

   他还表示,自己在书中着力最大的地方,是把中国古代战争的“史路”打通。主观愿望是想给人以一个贯通上下五千年的整体感,读起来比较流畅清晰。

    作者简介:

   朱增泉,1939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高小毕业后务农。自学高考获大专学历。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教导员、科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委、国防科工委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副政委兼纪委书记等职。参加过老山轮战。中将军衔。

   曾任全国八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中纪委委员、全国第十届政协常委。

   作者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先后获得全军“八一”文艺奖、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诗歌、散文被编入几十种选本。散文《中国西部》被编入中学,大学语文课本。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