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保留着男耕女织的传统(组图)

中国新闻网
2011-10-21 16:21:01

   男耕女织是农耕时代布朗族的生活写照。耕地的犁铧和织布的腰机是布朗人家必备的生产、生活工具。犁铧和腰机陪伴了布朗人家几个世纪,直到今天人们都还在用着。

   布朗族是心灵手巧的民族,这反映在他们精湛的纺织技术中。在布朗文化中,纺织文化是最为传统和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的邦丙村现在仍能演绎自唐宋时期就有的较高水平的纺织工艺。走进这个地处大山的布朗族村寨,你便会发现,至今大多数家庭都还保留着整套性能齐全的老式纺织工具:轧棉机、纺线机、织布机。今天他们依然保留着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自己制作衣装被服的生活方式。尽管现代文明已悄然“侵袭”着这个古老的村庄,但这里的布朗人依旧精心呵护着千百年前的传统文化。

   在布朗纺织中,最能体现织手技艺高低的要数织制历史上称“榻布”现在叫做“牛肚被”的织品了。“牛肚被”是布朗族自己织制的被服,因结构像牛肚(牛胃)一样外滑内绒而得名。此被全用棉线织成,盖在身上柔软而暖和,且结实耐用。织制一块牛肚被需花费织手的不少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织者心灵手巧,因此,现在会织牛肚被的人越来越少。据说现在这一门技艺在别的地方已失传,只有双江邦丙一带的布朗族还保存着,成为双江一绝。

   邦丙布朗族不仅能织布制衣,还能自己染色。尽管有些技术已失传,但这里的布朗人仍然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色彩—靛青或黑色的染制工艺。所用到的染料,是布朗人从深山中采回的一种叫“腊阿”的植物,经过捣碎浸泡、调和石灰、火灰沉淀所得,当地自制的棉布衣装,就是用这种染料印染。

   在生产方面,同家族人员之间借种土地不用报酬,只要口头说一声就行。没有种子,也互相赠送。在生产过程中,如砍地、薅草、割谷、脱粒等,家庭成员之间多实行不计报酬的互相换工。一家有事,全寨相帮,完全自愿,不要报酬。并且助工者会自带饭食,主人不需铺张,这种习俗至今还是如此。“请工”会被认为是小气。布朗族人在生活上也互相帮助,家庭成员有婚嫁时,要宴请全氏族的人,女方要把男方送来的礼品分成小包转送氏族内的亲属。同家族成员盖新房,第一天由主人向各户送草烟一小包,邀请族人帮助。第二天亲友前来帮忙,有的还送粮食、木料、篾条和若干块草排,主人家只招待帮工伙食,不另给报酬。平时猎获野兽,除交头人一腿之外,亦要分送一块给家庭成员表示“骨肉至亲”。同氏族、家庭成员之间一般不分家,如果兄弟较多,实在不得已要分,一定要把屋子盖好,让分出去的子女基本能独立成家过日。要不然会被全寨子人取笑:家内不团结,家里穷才分家。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