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珍藏15张人大代表选举选民证(图)

中国新闻网
2011-11-02 10:31:00

   在昌平区沙河镇小寨村居住了54个春秋,现年90岁高龄的窦宇宏老人,昨天拿到他的第16张“选民证”,参加昌平区、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

   自1953年首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老人得到的第一张“选民证”,到2006年第十五次人大选举时的第15张“选民证”,窦宇宏老人一张不少地保存到今天。他还有一张小小的纸张,记载着历次参加人大选举的日期及地点。

   在十多张微微发黄的“选民证”中,一张标有1953年12月25日的“选民证”令窦老有着别样的情感。老人介绍说,这张“选民证”是他在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投票时所使用的“选民证”。就是这张珍藏了58年的“选民证”,让时年32岁的窦老非常激动。他说,这张不寻常的“选民证”,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让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选举的权利。为了将新中国首次人大选举所使用的“选民证”留作纪念,窦老在投出庄严的一票后,便将这张“选民证”精心地收藏起来。

   15张“选民证”摊开在眼前,可以看出纸材与证面设计发生的变化。1953年的“选民证”,字体全部为繁体字,盖的当地选举委员会的方章,纸质也与其他的“选民证”相比厚度稍薄。别以为土黄色的“选民证”是因为岁月久远而造成的,其实当时的“选民证”就是这样的土黄色。窦老解释说,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4年有余,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发展道路面临着许多经济困难,使用一张土黄色纸质的“选民证”不足为奇。相反,这恰恰说明了新中国面对现实,勤俭建国的民族精神。

   窦老拿着1956年以后的14张“选民证”介绍说,1960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们国家人大选举所用的“选民证”纸质比较粗糙且薄,这是和那个历史年代的变故分不开的。但是从1980年以后的“选民证”就一张比一张质量好了,尤其是1999年10月24日的那张还是抛光纸的纸面,不但“选民证”的制作质量提高了,选民的民主权利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过去在人大选举中采取的是等额选举,现在采取的是差额选举原则,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我们国家人大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随着区、镇人大选举工作的推进,窦宇宏老人准备珍藏他的第16张“选民证”。为了迎接今年11月8日选举投票日的到来,窦老按照选办的时间要求,早早就主动到村委会进行了选民登记,为投出庄严而神圣的一票做着前期的准备。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