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即便为了逗乐,相声难道非得用脏口吗?

中国新闻网
2011-11-07 15:50:56

    “逗乐”与“有意义”

   最近,有人对相声界的低俗现象作了批评,竟引起轩然大波。某位相声演员宣称:“相声就是让您笑,别老让人受教育,板着面孔说相声,意义挺好,但不逗乐,谁听呀?”一下子,这个观点似乎颇有影响。

    低俗没错,批评低俗的反倒错了,不能不说艺术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底线。

   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让观众和听众发出笑声,也是相声的功能。关键是,谁说“让人受教育”非得“板着面孔说相声”,谁判定“你意义挺好”就非得“不逗乐”?谁又规定广大群众要娱乐放松就必须放弃“受教育”、就不许听“有意义”的事?要真是这样,老祖宗创造的“寓教于乐”这个成语就该淘汰了。

   逗乐与有意义并不是水火不容,不要刻意制造这样的对立关系。张寿臣先生的《文章会》好不好,有没有意义?常连安先生的《山东斗法》、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它们好不好,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似乎无需回答,只是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相声的历史,觉得相声就得说点低俗的,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退一步讲,即便为了逗乐,难道非得用脏口吗?侯宝林大师曾说:“相声是一种民间的喜剧形式,它用笑作为艺术手段,用艺术手法让人发笑。……如果演员在台上胡来,不择手段,反正人家乐了就行,成了‘包袱’主义,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当年侯大师等老一辈艺术家们,为了清除旧社会相声中的低俗脏口,没少花力气,要知道现今有人把这些糟粕当法宝,九泉之下,先生们能安心吗?

   相声,它的确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碟儿开胃菜,非得让它成为餐桌上的主菜,实在有点难为它。但相声不能成为“毒品”,在它身上,自然也有着教化的功能。光想着逗乐,不管用什么方式,刚听时觉着新鲜开心,时间长了,那些背离公序良俗的观点,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进而降低人的道德水准、审美能力、精神境界。低俗有时像毒品,刚开始时感觉挺爽,等不知不觉上瘾了,就积重难返了。                              李 韵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