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无法闻到“20万种图书”的书香

中国新闻网
2011-11-08 15:11:50

    何以无法闻到“20万种图书”的书香

    朱四倍

   近日,据有关媒体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天际网,对17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9%的人觉得当前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了,26.3%的人觉得跟以前一样,11.8%的人觉得越来越多。

   “61.9%的人觉得当前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了”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在笔者看来,这基本切合了当下的实际,一方面是书籍市场的琳琅满目。据统计,我国出版业空前繁荣,年产图书达到20多万种;另一方面,却是粗制滥造者越来越多,让公众产生了“查资料基本上看个书籍目录就可以了,其内容千篇一律,正应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感觉。

   一个明显的判断就是我国公众无法从年产20多万种的图书中闻到书香。这实在是一个尴尬的现象。当我们对公众的阅读率走低进行诟病时,有没有想到这与书籍本身的品质有关呢?当我们陷入图书的包装陷阱时,有没有想到公众需要的是书香而不是“豪华的外套”?当图书的“腰封”泛滥成灾时,可曾考虑过读者的真正需要和内心需求?当我们对一些读书奖、文学奖、写作奖审美疲劳时,可曾想过这些奖项已经成了自娱自乐的产物而与读者无关?

   正因为如此,这是一个信号,值得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梳理和检讨、总结。美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人物之一兰德·劳依墨曾说过:“出版行业是智力的买卖,不断生成思想,并寻找合适的人们去完成、贯彻这些构想。所有来者畅通无阻,一视同仁,现在和将来永远是自由竞争的最后堡垒。”言下之意在于如何使智力的买卖在出版品位、格调和效益上并存是图书作者和策划者们应思考的。但是,从“61.9%的人觉得当前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了”的调查来看,一些出版者似乎放弃了这种思考,而在放弃之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遮蔽。

   近年来,图书包装越来越豪华。“腰封”大行其道就是明证。无须讳言,我国图书市场本身就是泥沙俱下,跟风之作、替名之作,内容低俗、质量低劣之作并不少见,可以说,在表面的烦嚣之中涌动着一股低俗化浪潮。不少图书书名哗众取宠,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在开本、装帧、书名上找噱头,走奇异、另类路线。一味迎合读者,只为满足读者浅层次的阅读需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这是“61.9%的人觉得当前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了”出现的大背景。

   与此相关的深层追问是,文化在一些出版商那里,已经彻底地物质化、产品化。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图书的贫血和作家在市场面前低头,那么,出现值得买的书越来越少的怪象还值得奇怪吗?无论出版者张扬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噱头,其实意义都是不确定的,只有市场利润才是真正确定的意义。如果经不住市场的考验,就只有在市场所提供的物质诱惑面前,被市场收服。被收服的结果是,作家直接面对市场写作,导致作家原有的贫血症——精神资源、生活资源、思想资源的缺乏更加恶化。

   “61.9%的人觉得当前值得购买的新书越来越少了”或是当下文坛精神虚脱病症的折射。作家们在纷繁变化的时代面前,急于被时代认可,被市场接纳,成为当下文坛普遍的生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文坛开展了一场寻找商业化叙事立场的运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独独忘记了读者的“书香”要求。

   读者何以无法闻到“20万种图书”的书香?这是一个绕不开的社会追问,更是精神和文化追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