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猩球崛起》:科幻片也要“软硬兼施”

中国新闻网
2011-11-15 16:18:25

   旧金山金门大桥上,浓雾渐起。桥的一头,警戒线已经拉起,出于恐慌,人们纷纷弃车往回逃;桥的另一头,警察们荷枪实弹,严阵以待。突然,雾中冲出一骑白马,一只猩猩端坐其上,目光凛然,只听它一声令下,它的同伴们从四面八方向警察发起了进攻。

   这是日前上映的电影《猩球崛起》里的精彩一幕。白马上的这只猩猩正是故事的主人公——恺撒,因为它的母亲曾被科研中心用来做药物实验,所以受到药物基因遗传,而成为一只高智能的猩猩,不仅拥有出色的认知能力与推理能力,擅长手语,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还懂得制定战略,最终竟能开口说话了!这个如此深入人类世界的猩猩,在“自我”越来越明确的时候,也越来越认识到“自由”的界限,在它目睹了人的冷漠、自私与残暴之后,下定决心带领同伴们毁掉象征人类智慧同时也象征人类残暴的科研中心,闯过金门大桥,进入象征自由的红杉树林。

   自1968年《人猿星球》系列影片的第一部诞生以来,《失陷猩球》(1970)、《逃离猩球》(1971)、《征服猩球》(1972)、《决战猩球》(1973),一直到2001年再次翻拍《决战猩球》,人猿大战已经成为银幕上最有卖点的经典主题之一。这次的《猩球崛起》内容上是对1973年的《决战猩球》的翻拍,再次选择人猿主题,所看重的正是这种系列电影在故事主题、角色形象、情节手法上有庞大的资源库,有稳定的粉丝群和关注度,有长年积累下来的“消费”基因。

   然而《猩球崛起》能赢得好评,借力翻拍系列电影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亮出了自己的“撒手锏”——科幻电影的技术突破。之前的《人猿星球》系列影片基本上所有登场的猿族成员都是通过演员佩戴面具和化妆扮演的,受技术限制,在视觉效果上表现一般。而这部《猩球崛起》由声名赫赫的特效制作团队维塔工作室精心打造,该团队曾参与《魔戒》三部曲、《金刚》和《阿凡达》等大片的制作,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效奖,此次更是将他们拿手的三维动作捕捉技术运用到极致。所谓动作捕捉,是通过微型摄像机对演员进行肢体动作捕捉和面部表情抓取,再经过后期的电脑合成,运用到非人形象上,以实现逼真的成像效果。先后在《指环王》中扮演“咕噜”、在《金刚》中扮演金刚的“动作捕捉界第一人”瑟金斯,此次在这部电影中扮演恺撒,精湛的演技配上数码化妆术,使得猩猩的形象活灵活现。最出彩的是眼神捕捉,可以说恺撒的“明眸”一动,便使以往的同类型影片黯淡下来。而且这次的动作捕捉表演打破了原先只能在室内摄影棚进行的限制,换作实际场景完成,进一步打通了真人演员和虚拟形象之间的距离,足以“以假乱真”。

   科幻界有软硬科幻之分,打个不恰切的比方,硬科幻对科学根据之类的“硬货”要求得更多一些,软科幻则在故事性上更强一些。电影尤其是大制作电影,本质上是一门要接受市场检验的大众艺术,因而它在表达上有无“亲和力”这点尤为重要。以往很多高科技、大成本的科幻巨作,通篇唯技术论,冰冷金属、机械动作、灾难场景、空洞叙事,完全忽视了电影观众的情感接受,可谓“成也技术,败也技术”。而这次《猩球崛起》比较“讨巧”的地方就在于,它所呈现的人猿故事始终深植于广泛的现实社会,从普通民居到广场街道,从科研公司到动物收容所,从金门大桥到红杉树林,故事场景都存在于观众熟识的日常生活里,而电影所讲述的拿动物做药物实验、动物收容所等事对我们而言也并不陌生,何况穿插在人猿之间的还是对父子之情、科研与商业博弈的生动演绎。人与科技的不完美结合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未知的,科技带给未来的不确定性就使电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从真实到科幻的过渡,并于过渡中体现了科幻的真实。整个设计流畅自然,干净利落。

   讲述“虚”的科幻故事时把握住“实”的时代元素,以“硬”吸引人,以“软”打动人,这或许是《猩球崛起》于科幻大片探索之路上带给我们的启示。沈艾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