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大华:满清的文化负担小 光绪之死别急于定案

中国新闻网
2011-11-15 16:24:51

皇帝几点开饭是国家机密,随时下令,随时就得把饭端上来,厨师提前一天做,放炉上保温,可是按现代卫生标准,两小时后就算剩饭。

喻大华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比约定时间早到10分钟,可喻大华教授早已等在那里了。

   在网上,喻大华的语录随处可见,作为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他的“粉丝团”影响力颇大,他们自称为“喻香肉丝”或“喻林军”。

   喻大华的幽默,深入骨髓。谈到明末汉族官员争相投降,他说,搞得清廷接待不及,不得不开VIP窗口。而设想被卡在电梯中,可能耽误网络直播时,他口气更是轻松:实在不行,咱们抬着电梯一起去……

   喻大华早想讲光绪,但晚清皇帝得一个个来,好容易轮到了,又因收视率的原因,编导让他先讲溥仪。然而,好饭不怕晚,喻大华版的光绪引来一片好评,同期推出的《囚徒天子光绪皇帝》一书,也得到读者们的认可。

   在中国历史上,光绪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他开启中国近代改革的闸门,却因才华、经验等原因,最终被黑暗吞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光绪终于没能超越历史的宿命,他成了一个悲情时代的精神象征。然而,一代代人们并没有停止追问:如何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我们真的走出曾经的时代了吗?当历史的大河惊涛拍岸,不断以粉身碎骨的方式在冲击着地峡时,该怎样拓展未来之路?

    “改革比革命更困难。”喻大华教授如是说。

    历史没有终点

    北京晨报:您为何特别关注光绪?

   喻大华:光绪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皇帝,只活了38岁,在位34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傀儡。他的命运起伏特别大,容易打动读史者的心弦。每个朝代都会有盛世和衰世,但历史的车轮一旦运转,便有很大的惯性,盛世之君谁干都行,都差不到哪儿去,衰世之君就很难了,很多事非人力所能为,如果把光绪和康熙掉个儿的话,评价会完全不同。

    北京晨报:很多人看来,这段历史充满了屈辱。

   喻大华:在我们说近现代史屈辱、苦难的同时,不能忘掉它也是中国人抗争、奋斗和浴火重生的历史,这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历史要从长远的角度看,1895年,我们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可日本从此走向军国主义,50年后,几乎亡国,我们却成了胜利者。历史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不能只从某个点来看问题。一个民族不可能永远都辉煌,一个人要受得起委屈,一个民族也要受得起委屈。

    满清的文化负担小

   北京晨报:光绪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如此艰难,恐怕唐太宗来了也不行。

   喻大华:清末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处在王朝衰败的节点上,中国历史存在着王朝兴衰轮回的周期现象,因为专制体制长期不变,无法跳出这个历史宿命。二是处在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节点上。三是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总之,清自嘉庆衰落,又支撑了百年,还挺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个奇迹。

    北京晨报: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是不是与满清是异族相关?

   喻大华:有一定关系,满人入关前不会说汉语,文化负担小,一直在学习,到后来,说汉语最好的反而是满人,出了大作家老舍、语言学泰斗罗常培。清代在吸收外来文明的过程中存在阻力,但到它灭亡时,中国一只脚踏入民主化门槛,另一只脚踏入工业化门槛,这很不容易。此外,清代皇帝勤政、廉洁,对灾民能给予一定的接济,这也延长了它的寿命,因为人民对它还没有彻底失望。

    外患否定了清廷的合法性

    北京晨报:可为什么后来又垮得这么快呢?

   喻大华:中国19世纪末外患太严重,面临着亡国的风险,这给人们带来紧张感,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歌中仍然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反映了普遍的心态。清政府最大利益是皇位,无法摆正政府、人民和列强间的关系,为巩固权力,不得不依赖列强,加大对人民的盘剥,而人民反抗,又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只能继续求助列强,形成恶性循环。

    北京晨报:可1911年并非中国外患压力最严重的时期啊?

   喻大华:从今天看,当时人们确实有点过于悲观,但我们没理由指责前人。1911年离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远,列强忙于狗咬狗,外患压力确实不大,但仁人志士们对危险估计偏高,比较急躁。孙中山先生晚年对此曾有反省,他在英国伦敦图书馆邂逅俄国革命党,他们问孙先生中国革命准备多久成功,孙先生说自己还客气了一下,预计20年,结果俄国人大吃一惊,说俄国革命预计需要100年。后来孙先生说: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欲速则不达

    北京晨报:这种急躁的心态,在近代史中带有普遍性。

   喻大华:是的。因为过于悲观,所以浮躁,希望短期内成功,康有为说,如果用他的办法,10年内中国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怎么可能?这种投机心理使大家看不起脚踏实地的努力,这是特别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

   北京晨报:题外话,石约翰写过一本《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他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更偏爱革命,这是为什么?

   喻大华:因为革命难度小,改革难度大,革命只有一个敌人,改革则可能遭遇很多敌人,打个比方说,革命是掀桌子,改革是排位子,并让每个人安于自己的位子,这当然不容易。

    北京晨报:在辛亥革命期间,严复态度似乎很保守?

   喻大华:他确实希望革命停下来,他是教育救国论者,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引入西方制度,因为没文化基础,引进来也不行,必须先培养新国民,他为此和孙中山争论过,认为民主的核心是自由,必须从培养自由观念开始。为此,人们给他贴上保守派的标签,但他也可能有更深入的想法。

    光绪没有好帮手

    北京晨报:光绪的失败,是不是也与身边缺乏人才相关?

   喻大华:历代建功立业的皇帝身边必有名臣,可光绪身边确实缺乏优秀人才,康有为缺乏政治谋略与实际经验,翁同龢是个书呆子,而且把光绪也培养成了书呆子。戊戌变法100多天,总共出台近200条政令,其实一个政令落实好就不错了,这其中确实有儿戏的成分,后来“围园劫后”更是儿戏。龚自珍说,晚清时人才匮乏,连市场上的小偷都素质下降。

   北京晨报:光绪身边不仅缺乏有才干的人,连有操守的人都不容易找,这是为什么?

   喻大华:中国读书人历来强调两点,一是气节,二是责任感。操守不足,这不是从光绪开始消亡的,而是几百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读书人经济地位的贫困化,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权力,其次是专制主义的摧残,有操守的人在政治上不断栽跟头。统治者不喜欢有气节的人,折磨他们,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重气节的代价。这就把大家都变成了没思想的奴才,老爷给10元钱让他到路左边的小摊上去买西瓜,过一会儿回来了,说没买到,因为小摊搬到路右边去了。老爷也骂奴才傻,可还是最信任他。专制者不需要下面人有思想、有气节。

    皇帝也是受害者

    北京晨报:几百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气节,是怎样逐步消亡的?

   喻大华:如果说宋代是8,明代是4,清代就只有1了,儒家确实培养出一代代有操守的读书人,但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士林从此寒心,但即使如此,还有海瑞、于谦,可清代有谁呢?今天的读书人,知道气节的不多了。

    北京晨报:可朝堂之上无诤臣,专制者自己不同样受害吗?

   喻大华:明代灭亡时,官员成群结队投靠满清,因为接待不过来,满人不得不开VIP窗口。失去士节砥砺,官员欺上瞒下,不负责任,皇帝只好自己补漏,雍正说登基后平均每天只睡2个时辰,累死累活,连工资都不拿,图什么呢?无非是活个感觉而已。专制制度下,皇帝也是受害者,拿吃饭来说,皇帝几点开饭是国家机密,随时下令,随时就得把饭端上来,厨师提前一天做,放炉上保温,按现代卫生标准,两小时后就算剩饭,御厨都是世袭,根正苗红,厨艺严重退化,皇帝怕遭报复,不能打厨子,只能自己忍着。今天广告都说皇家享受,其实皇家真没享受到什么。慈禧好点,她不吃御膳房,自己外聘厨子开小灶,可光绪就不行了,从小就吃御膳房,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美味了。

    光绪之死不要急于定案

   北京晨报:光绪头发检测砷含量大大超标,死于砒霜中毒基本可看成是定案,为何您在书中却不同意这个看法呢?

   喻大华:我没有不同意,只是希望不要马上定案,光绪的坟1938年被盗,1980年遗体才被放回去,当时留下了他的辫子和部分骨殖,又存放了20多年才做检测。砒霜中毒会引发腹泻,可脉案完全相反,记载他八九天不解大便,这脉案是多人会诊的结果,还要经光绪审阅,作伪可能性比较小,对这个问题,不要马上定案,谨慎一点为好。

   北京晨报:光绪是一个失败的皇帝,您书中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是否太过溢美?

   喻大华:光绪皇帝做了超乎他能力的事,作为改革者,应该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但在外患的压力下,他过于急躁,此外缺乏改革经验,年轻气盛,他是慈禧的外甥,外甥像姨,性格同样执拗,但他凭一己之力打开了中华民族近代改革大潮的闸门,这个闸门打开了,就不可逆转,历史潮流从此汹涌奔腾,即使慈禧也不能不顺势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而这个贡献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获得的。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光绪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我们今天仍在向世界文明的大潮奔涌而去,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遭遇了很多失败,但不是一直在失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我们仍在前进中。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