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一个坚持不扩招的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11-11-16 16:02:26

   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是这些年中国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发展的一大特点,从1998年到2011年的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足足扩大了60倍。面对这股“扩招潮”的诱惑,上海戏剧学院却不为所动,坚持不扩招。

   这是上海戏剧学院最近6年间本专科每年的招生人数——455人(2006年),519人(2007年),508人(2008年),433人(2009年),483人(2010年),468人(2011年)。

   在中国高校大扩招的时代坐标系中,这些乍看很寻常的数字却是如此特立独行。不过,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经过10多年“春秋战国”式的大洗牌,虽然有些高校在招生规模上大大超过了上戏,但在影响力上却始终难望上戏之项背。上戏依然牢牢站立在引领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成为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并肩的“三巨头”。

   大量并不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随着扩招涌进了高校,摊薄了艺术教育资源。上戏不盲目扩招,既是为了不稀释有限的教育资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充分享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希望集中优质师资力量,探索高端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之路。这是一条比简单扩大学生规模更为艰难的路

   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入,文艺院团必然更加关注市场,注重文艺生产和营销,艺术实验和创新的功能,将更多地由艺术类高校承担,上戏努力回应社会的新需求。自觉融入上海和全国文化发展的大棋局,“多区复合办学空间”的理念逐步形成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性条件,是每一个文化创造参与者的文化自觉。上戏的实践告诉我们,不断地确立这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对于我们能否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有所作为,至为重要

    定位就是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担当。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需要我们有这样的担当

   作为一个已有66年历史的艺术类高校,上戏有着自己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人文积淀。“扩招”对上戏并非没有诱惑。但上戏人明白,在上海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格局中,上戏理应自觉承担起向社会提供更多文化艺术精英人才的职责。虽然学校的毕业生不可能个个都是精英,但学校必须坚持“精英教育”的定位。定位就是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担当。在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交谈时,他反复强调这种担当。他说:“这些年上戏基本保持了理性的办学规模。我们要保持学院的引领地位,使学院走出去的人,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艺术大家,形成与其他艺术院校层次上和结构上的错位,引领创新,建立标准,保持上戏品牌的含金量。”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上戏是走在‘国家队’前列的艺术院校,这一‘金字招牌’是上戏校友60多年来共同铸造的。我们要本着为上戏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校友负责的态度,呵护这一‘金字招牌’,坚持艺术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自己的特色与定位,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犹如一台演出,需要各种角色和各个方面自觉的担当和默契的配合。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更多的人自觉承领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相应的文化担当。

    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探索高端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之路,这是一条比简单扩招更为艰难的路

   这些年艺术类院校的扩招,既有文化发展客观背景和从业人员需求增长的推动,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大量并不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随着扩招涌进了高校,摊薄了艺术教育资源。上戏不盲目扩招,既是为了不稀释有限的教育资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充分享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希望集中优质师资力量,探索高端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之路。这是一条比简单扩大学生规模更为艰难的路。

   前不久,上戏2008级表演系学生赵磊与其他9名同学一起,带着话剧《西厢记》,参加了法国最著名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在剧中,赵磊出演男一号张生。“张生”赴法源于去年5月的一次师徒情缘:导演杰拉斯应邀来上戏开设大师班,在与表演系学生做戏剧工作坊时,他喜爱上了这些素质高、表演欲望强的学生,进而萌生出与上戏合作创排话剧的念头。在众多剧本中,杰拉斯挑中了《西厢记》,并亲自用法文改编成演出本。

   赵磊告诉记者:“在法国阿维尼翁的黑橡树剧院里演出《西厢记》,底下坐着的都是花钱买票并且十分懂戏的观众。我们演戏时,这些观众带给演员的刺激和共鸣,绝非在教室里排练所能代替。23场海外商业演出,《西厢记》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巨大的。”

   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上戏表演系的教学,采用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方法。2008级的表演系学生,总共才24个人。赵磊告诉记者,他们每周有三个半天总共12节表演课,24名学生被分成两组,由刘宁和吕岩两位表演教师分别授课。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他们平均每人每周可上一节表演课。上课时,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教学,并可针对学生的特点,亲自示范,一一“过堂”。只有前一个学生“达标”,才换下一个学生。倘若遇到排演《西厢记》等汇报演出时,刘宁和吕岩两位老师就19个小时与学生待在一起,强化训练,攻克难点。赵磊感慨地说:“表演系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和教师间经常的面对面的反复切磋交流。一个班24人左右,这样的规模,较为合适。”

   相比演员,在艺术生产链条中,导演处在高端。上戏的导演系,10年来,每年招生死守一条戒律:绝不超过18名。导演系主任卢昂认为:“导演是艺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每年招收的18名学生中,如果能将其中的两三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导演,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扩招,并不能扩大优秀的生源。如果导演系将招生名额扩大至100名学生,最后能成为优秀导演的,很可能还是那两三名学生。”

   卢昂告诉记者:“导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4年本科期间,导演系的学生要排演大量的剧目,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戏里充当演员,很难把这些剧目给排出来。”卢昂透露,导演系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改革探索,推出表演、导演混合班,因为原有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分割了表演、导演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倘若一个班里有25名学生,主攻表演专业的有18名,主攻导演专业的有7名,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剧目的排演,让演员更能理解导演的艺术处理,同时也可能更有利于导演人才的锻炼和培养。

    强化艺术类高校的创新和引领功能,构筑未来文化艺术人才全面丰富的素质体系

   全国上下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给上戏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上戏院长韩生认为,现代大学包括艺术类高校承担着四大功能: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知识创新,三是服务社会,四是引领文化。而引领文化又是艺术高校首当其冲的社会责任。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入,文艺院团必然更加关注市场,注重文艺生产和营销,艺术实验和创新的功能,将更多地由艺术类高校承担。

   上戏努力回应着社会的新需求。这些年,上戏面向社会开门办学,每年排演80多台剧目,其中相当部分为原创,这些剧目积极探索着艺术表现的更多可能性。不少剧目还走进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等一流剧院演出,以及作为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出访的艺术团演出。

   作为艺术和文化产业创新探索,上戏利用世博会形成的新技术资源,正在推进米亚(MIA)中心建设。米亚是MIA谐音(MediaImageArts的缩写),意为媒体影像艺术。这是基于数字、信息、虚拟现实、自动化等技术,融合戏剧、影视、新媒体等艺术形式,汇集表演、互动、游艺等多种形态的综合创作,以观众的综合体验为特征,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新艺术品种。

   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和教学的前面。与过去传统的单纯的教学方式不同,“实题真做”成为上戏教学重要的特点,由学校和教师引入实际的创作项目,带领学生参与,让学生紧跟第一线的创作,从中获得锻炼。不久前,上戏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合作,排演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创作的话剧《黎明1949》,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时下正在全国热演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中,一半的演员出自上海戏剧学院……

   正是由于上戏坚持“实题真做”的办学理念,一批创造力强、动手力强的创作人才集体涌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主创团队中,上戏师生和校友在创意策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特效总设计师蔡国强,灯光总设计师沙晓岚,舞美设计主任韩立勋,人物造型总设计师徐家华,灯光设计主任萧丽河、王瑞国,舞美设计姜明会,化妆造型毛戈平,服装创意策划李锐丁,电脑艺术设计和场内焰火主管戴玮等,都是来自上戏,被北京中央媒体称作“上戏军团”。

   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上戏军团”再显身手,他们积极参与世博会开闭幕式的创意策划,承接世博会的大型演艺活动,上戏与意大利合作演出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进入世博园区演出。从2010年7月1日起直至世博会闭幕,在中国馆前的人流中,上戏学生连续演出了930场,服务观众百万余人,使许多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舞台实践机会。

   随着上海高校内涵建设工程的实施,上戏推出了“四团一厂”的实践基地,即建立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音乐剧团、影视演员俱乐部和青年实验电影制片厂。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以名家亲授、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方法,使尖子学生取得了突出的进步。通过全新的机制,一批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青年演员,挑梁演上了大戏。即将成立的上海青年实验电影制片厂,将由胡雪桦、侯咏等领衔,他们将带领青年学生,以每年出产一部影视剧的频率,拍摄一批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的作品。

   “未来意识”的培养,也是上戏办学理念中与众不同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未来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是由高校毕业生在自己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去创造的。

   为了给学生创造探索、创新的机会,上戏正在培育一个崭新的名为华山创意园的基地,这一创意园囊括了华山路600号楼、奥利弗大厦、上戏剧院和华景楼4幢大楼,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上戏将向社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组成创意园区的管委会,共同引进演艺、舞台设计、新媒体等机构,形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意新平台。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说:“这个创意园区,上戏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上戏地处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无法提供舞美工厂。华山创意园区中的舞美设计机构,将成为舞美系学生的实践基地。上戏学生既可以为这些舞美设计机构提供创意,同时,也能在平台实践自己的创意。”

   与此同时,上戏注重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上戏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大师班、工作坊、国际文化项目、联合国创意论坛等活动,着力打造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局、联合国创意人才培训中心等品牌交流项目,一大批国际一流的艺术大师被引进到上戏。

   从2009年5月起,“国际导演大师班(美国)”在上戏举办,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美国著名艺术剧院的顶级导演大师在上戏举行了为期5周的导演工作坊。之后,上戏又相继推出了英国、俄罗斯两个国际导演大师班。其间,各国不同风格的舞台艺术创作方法一一呈现,东西方不同的戏剧观念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许多外籍专家认为,即使在欧美这样戏剧教育十分发达的地区,组建如此规模的系统国际导演大师班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德国、法国、挪威、瑞典、意大利、保加利亚等一大批欧美优秀的导演艺术家获悉上戏举办导演大师班后,纷纷要求来上海,进行导演教学及创作,“导演大师班”的日程已排到了2014年。上戏正逐步成为一个国际戏剧导演交流与合作的聚集地。

    2011年9月,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世界戏剧院校联盟(Global Alliance ofTheatreSchools)轮值主席,主办了该联盟本年度联盟校长会议及舞台艺术展览暨研讨会。会上,上戏与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学院、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分别签署了学分互认的双边合作协议,开展交换生项目。上戏与这些艺术大学的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费互免,师资共享。明年将继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成员院校合作。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上戏学生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戏剧院校学生在同一平台共享资源。

   上戏这些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有效地构筑了未来文化艺术人才较为全面丰富的素质体系,为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不断确立文化自觉意识,融入上海和全国文化发展的大棋局

   随着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空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上戏发展的瓶颈。上戏目前正在通过合理布局现有校区,辗转腾挪拓展办学空间,而选择之一就是自觉融入上海和全国文化发展的大棋局,在发挥上戏的独特作用方面继续进行新尝试新探索。

   上海这座城市滋养了上戏,同时也要求上戏反哺这种滋养,服务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上海各区县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这几年,有多个区向上戏发出了邀请,都把引入上戏作为自身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元素。上戏结合自身发展自觉融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并积极与所在的城区发展战略相对接。

   与闵行区合作,共同打造莲花路校区,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文化艺术中心,与闵行国际教育园区联动;与长宁区合作,把虹桥路校区建设与上海的国际舞蹈中心建设紧密对接,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舞蹈教育、创作实验和研究基地;与静安区合作,成为上海静安戏剧谷的核心资源。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使相关学科专业能聚集更多资源,为发展和繁荣上海和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服务。

   同时,希望在各级政府和市教委的支持下,增加办学空间,将学院集聚的优质资源与上海市文化建设对接,搭建演艺创意产业衍生与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学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区、影视新媒体与创意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孵化区、人文艺术基地和创作园区,成为上海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日渐凸显,上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全国先后有19个城市邀请上戏去办分校。经过理性科学地选择,上戏在青岛和丽江审慎落子。

   选择丽江作为文化产业研究和实验基地,是因为当地的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产业对东南亚市场有较强的辐射力。明年招生的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是中专层次,这是上戏渗透艺术人才前端教育的一次尝试。从艺术大学教育回溯,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应该受到怎样的前期基础教育培养,上戏教师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既要克服单纯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局限,也要避免普通中学艺术教育方面的不足,使艺术教育的前端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该校由上海戏剧学院委派校长和专业委员会,与青岛市开发区合作,在风光优美的海滨建设艺术人才前端教育的实验区以及面向全国的生源基地。

   如同做出不扩招的冷静抉择,上戏不是盲目扩张。他们在办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艺术大学建设发展在今天更体现为一个艺术专业生态系统建设,如同一棵大树,根系早已不仅在校园围墙之内,而是以不同形态和功能,伸展弥漫于整个城市、国家乃至世界。作为全国性的艺术高校,上戏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对于国家和上海文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既是迫于空间条件的限制,也化为一种理性自觉选择,“融入城市的多区复合办学空间”的理念逐步形成,即建设包括主校区、辅校区、功能辐射区、学科辐射区(产学研基地),以及面向全国的实验基地和生源基地等构成的整体办学格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性条件,是每一个文化创造参与者的文化自觉。作为一个样本,上戏的实践告诉我们,不断地确立这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对于我们能否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有所作为,至为重要。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