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剧种平弦唱腔完整 60年代曾拍电影

中国新闻网
2011-11-16 16:29:02

   “百鸟树上争欢唱,风和日暖满院春,万紫千红百花放,牡丹亭上好春光……”周娟姑翻开自己保存的一本平弦音乐集,记者看到了《游园惊梦》的音乐曲谱。当耄耋之年的周娟姑轻轻哼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时,她的眼眸中流露出了动人的神采。我相信,这时的周娟姑哼出的旋律如一座桥,通往了遥远的记忆之城。

   1960年,周娟姑只有25岁,从青海省歌舞团调入西宁市戏剧学校后,她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和领域,从事着新的工作,总是激情满怀。创作《游园惊梦》的音乐时,自然投入了很大的激情和热情。”

   因为要上银幕,周娟姑特意丰富了音乐形式。起初并不知道要拍电影,只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排演中磨合着音乐。为了使搬上银幕的音乐更加丰富饱满,周娟姑特意加入了伴唱合唱,“原先是只有伴唱而没有声部合唱,拍摄时,加上音乐层次,有了领唱、合唱,尤其是二声部合唱的加入,不仅使音乐更加完整丰富,也加强了对剧情的烘托。”

   兴之所至,李义安拿起了曲谱,唱了起来:“则为你如花眷似水流年,问寻遍却原在幽闺自怜……”或抒情、或优美、或哀婉的音乐,又将两位老人带回了那段青春岁月,难怪他们会追忆、会感怀,那拖腔带韵的旋律中留有他们难忘的青春和宝贵的经历。

    数次改音乐完美烘托剧情

   平弦是青海唯一的地方戏种,老百姓喜闻乐见。但是,若说起上世纪60年代,青海曾经诞生过一部平弦舞台纪录片,青海人恐怕知之甚少。

   上世纪60年代,西宁市戏剧学校平弦班的教师周娟姑,学员李义安、徐帼强参与了舞台纪录片《游园惊梦》的拍摄。1961年1月,平弦舞台纪录片《游园惊梦》成功拍摄,这是青海的诸多地方剧种中,唯一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推向全国的剧种。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段难忘的经历留在了他们的记忆深处,也鼓舞他们终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平弦艺术。

   2011年11月8日,在当年亲历拍摄的过程周娟姑女士、李义安先生的娓娓讲述中,半个世纪前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岁月,立时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而他们的脸上青春的色彩也在闪耀。

    珍贵的老照片,是李义安珍贵的记忆。

   “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最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春香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柳梦梅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的多情郎。”

   作为我省平弦界老前辈,周娟姑对《游园惊梦》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她说,作为《牡丹亭》中的一折,《游园惊梦》曾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牡丹亭》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因此,当时任青海省文化局艺术处处长的袁静波决定将昆曲《游园惊梦》剧本移植过来时,注定青海平弦《游园惊梦》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然而,青海的戏剧剧种很多,为何唯独要将平弦拍成电影呢?

   “1956年10月,西宁地区的民间艺人座谈会上,提出了把平弦搬上舞台的建议。经过众人推举,最终青海平弦以‘音乐、唱腔比较完整’而脱颖而出,成为青海重点打造的本地剧种,除了在戏校设立平弦班到正式搬上舞台,经过四五年的发展之后,青海平弦已经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剧种之一。袁静波一直希望把平弦艺术融入电影艺术,并始终在为这件事奔走,之后,经过他与成立不久的青海电影制片厂多次联系,青海平弦终于获得了从舞台走上银幕的机会。”半个世纪后,言及袁静波为拍摄平弦电影的所作的努力时,两位老人仍然感佩不已。

    剧本移植于昆曲《游园惊梦》

    在《游园惊梦》中,李义安和徐帼强分别担纲男女主演。

   就这样,在一场接一场的排演中,《游园惊梦》的音乐在不断完善,演员们的表演也日渐成熟,两位主演驾驭人物更加游刃有余。然而,第一次拍摄却失败了。李义安说,在后台一看到舞台周边架起来的“长枪短炮”,他和徐帼强的腿就开始发抖。演出开始后,众人按部就班地开始了表演,因为紧张,在两场过渡的时候,徐帼强悄悄地说:“太紧张了,千万别演坏了。”未待李义安答话,只听摄影师一声大喊:“不许说话!重拍!”

   第一次拍摄失败了,看着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浪费的胶卷,李义安和徐帼强互相打气,“我们按平时的水平发挥就成,豁出去吧!”

   《游园惊梦》演出了一个小时,但李义安笑言“这一个小时很漫长、很难挨”,虽然剪辑后的影片只有半个小时,但对于刚刚成立的剧团而言却是极大的鼓舞,对于初涉艺术道路的李义安、徐帼强来说,更是一次磨炼。影片剪辑后,曾在人民电影院公映,剧团里的所有人都有幸去观看。“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银幕上的自己,仿佛有些陌生,但又是那么亲切。尤其是影片结束后,大家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我们都十分兴奋。”

   而当李义安那“金属般的亮音”伴着舒缓的音乐响起时,周娟姑也难掩激动之情。“那时他们阅历尚浅、经验不多,不是非常成熟,然而边学边演实属不易。两位主演和全组工作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圆满完成了符合电影艺术要求的拍摄任务。他们扮相秀丽,表演真切,虽然表演可圈可点,我还是要给出80分的高分!”

   令人遗憾的是,1962年6月,成立仅三年多的青海电影制片厂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段珍贵的影像资料没能保存下来。尽管李义安在之后的岁月里曾经塑造过不少形象,既有传统戏,也有样板戏、现代戏,但他始终都感谢那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虽然那时因为根基不牢、年龄还小,对人物的理解不够、表现力不足,但那次不同寻常的拍摄经历,使我受益终身,使我更加热爱平弦艺术,并鼓励着我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一次不同寻常的表演

   “平弦要拍成电影啦!”这对于当时还是戏校平弦班普通学员的李义安、徐帼强来说,意味着压力。

   “作为平弦班里学习成绩最突出的学员,李义安饰演了男主角柳梦梅,徐帼强饰演了女主角杜丽娘。因为在班里四十多名学员中他俩的表演、形象、念白、唱腔都非常不错,是可塑之材。”周娟姑说。

   李义安回忆道,当时他和徐帼强在平弦班学习才半年多,还处于边学习边演出的阶段。“虽然此前已经开始排练《游园惊梦》,但接到这样的拍摄任务还是有些惶恐不安,担心自己演不好。”

   李义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省领导到剧院“探班”的情景。“剧团刚成立时,省领导就很关心我们。在决定将《游园惊梦》拍成电影后,宣传部长午人也经常来剧团,不仅时刻关心我们的排练情况,还关心我们的生活。‘你们年纪还小,一定要好好学好好演,多向老师学习,一定要拍摄成功,把我们的平弦艺术发扬光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鼓励的话语言犹在耳,回忆起来,总会有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

   就这样,青海平弦得到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机会,1961年1月,平弦舞台纪录片《游园惊梦》成功拍摄,这是青海的诸多地方剧种中,唯一有机会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推向全国的剧种。这对于成立不久的青海省平弦剧团而言,是一个机会,更是鼓励。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