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开课还是网络版《百家讲坛》?

中国新闻网
2011-11-18 14:33:17

   前段时间,一组名曰“美国大学公开课视频”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波澜。这些视频一经上线,观看数量就在各大视频网站一路飘红,有几个视频的点击率甚至超过当红明星的微博。此现象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反思:我们的教育部门为什么不能组织一下这样的公开课?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当然不能自娱自乐,更主要的还要有个开放的心态,让那些上不了名牌大学的人领略一下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风采。
   然而,在看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相关课程安排之后,笔者发现我们的视频公开课很像电视上播来播去的《百家讲坛》。虽然我们还没有看过这些公开课,一些课程的主讲者并没有上过百家讲坛,他们讲的东西也未必与《百家讲坛》是一个套路、一种风格,但看一看课程的题目就能够体味到与西方大学公开课视频之间的差距。

   其一,内容多涉文史哲,很少涉及现实问题,给人一种“只谈风月、不顾现实”的感觉。看看这些题目吧:《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千古明月》《六大名著导读》《中国诗歌艺术》……这些作品,加在一起,基本上就等于网络视频的《百家讲坛》。而西方大学的公开课,却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眼球。耶鲁大学的哲学公开课第一堂便讲《死亡》,因为只有解释明白死亡是什么东西,人类才能更好地活着;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多数具有现代精神,如《公平与正义》《幸福》《好市民的自由与适应》等课程,似乎想把每位观众都培养成真正的公民。相比较而言,我们落后了许多。

   其二,除了很少涉及现实问题,这些课程还基本不涉及现代科学。涉及科学的课程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如《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航空航天概论》等能够代表理工科课程的不到三个,相比较与文史哲的“铺天盖地”来说,似乎我们的大学在努力表明中国的大学生至少有80%都在学文科。而事实正好相反,学文科的占学理工科的1/4,已经成了多年的定律。原因何在?难道是我们的科学学术水平确实不好意思拿出手?可话又说回来,这只是一种启蒙公众的课程,不是新学术成果的展览,我们何以如此扭扭捏捏?

   更主要问题,远远不止以上两者。至少,在笔者心中,还有许多未解答案: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只有今年有,还是年年有?是长期工程,还是向网友的献媚之举?这是我国所有大学的自愿行为,还是教育部门的意图?其内容需不需要像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一样经过反复审核?

   每一所现代大学,都应该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公开课,每一所中国大学也都应该像西方的大学那样向社会敞开自己的胸怀。如果这样的视频公开课,只是为了与西方大学公开课进行一番PK,为了向网友们表现我国的大学并没有OUT,则这样的公开课,就与网络版的《百家讲坛》无异,更与大学精神的复苏没有关系。

    □王传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