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南宁邕江码头:“自开商埠”带动码头航运繁荣

中国新闻网
2011-11-18 17:01:09

旧日南宁海关

    百年开埠 百年码头

    作者:西平桥/文

   南宁古籍有云:“按(史略)唐史宪诚,据魏传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此为马头之名所自始。(注:附岸筑土,以木夹之,以便兵马入船也。)今则通称码头,于水陆总汇之处建筑,以便货物之起运,而商埠口岸为要。

   “商埠码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建。工程浩大,为建筑物之最巨。先绪二十七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奏准南宁自辟口岸,不许各国分划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经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遵照,此南宁开辟商埠之始。”

    这是南宁百年开埠的历史记载。

   南宁“自开商埠”,带动了邕州码头航运的繁荣和发展。南宁自开商埠,是中国近代内陆沿海城市第一个“自开商埠”,在南宁历史上写下了传奇永久记忆的一页。

   南宁“自开商埠”,成为透视解读广西和南宁近代经济、历史变迁的一扇窗口。

   南宁“自开商埠”,成为中国近代史一道独特的风景,为南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南疆重镇 风云际会

   中国近代史上,商埠的开放与城市的兴起、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埠的开放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国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的,称为“约开商埠”;另一种是中国统治者自动开放的,称为“自开商埠”。

   “约开商埠”的基本模式是:外国列强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商埠开放—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自开商埠”的基本模式为:民族危难刺激—自开商埠—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自1898年起,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业繁兴的地区开辟一些口岸,这些口岸与“约开商埠”相对而言,被称为“自开商埠”。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道独特风景线的“自开商埠”,南宁开埠以缩影形式记载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西历史发展,成为透视广西和南宁近代经济历史变迁的一个窗口。

   据《自开商埠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记载:南宁位于广西南部,郁江上游,左、右江交汇处,上通云贵,北倚柳桂衡湘,沿江而下,可直达梧州、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政治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有诗《入邕州》:“邕州城北两江来,五管金汤亦壮哉。”形象道出了地控三江与巩固岭南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当时若天下太平,南宁则驿道畅通,若遇战乱,政府驻军持饷,必在南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南宁府内抚溪峒,外控蛮荒,南服有事,此为咽喉重地。唐置邕州管于此,为广西唇齿之势。宋侬智高倡乱,邕州不守,而西路遂为鱼肉。荡平之后,恒以重兵戌守,无不置重于此。明朝用兵田州后经略安南,皆建节于此,盖地居冲要,势所必争也。”

    作为南疆重镇的南宁,屏障岭南,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

   南宁自古以来也是广西边疆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自秦汉以后,汉人大批移居南宁,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千百年来,南宁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明人有诗云:“观风五管已多年,每至南宁眼豁然,绿树万家依附郭,桑麻十里接平川。”“风气文物之盛,俪迹中州。”又由于“人物繁庶,粮食便易”,被誉为“小南京”。农业经济发展,促进集市贸易的繁荣。南宁处于江河汇合处,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的商品、土特产,均以此为集散地。广东及东南沿海各省的商人也纷至沓来,“未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促进了南宁集市贸易的繁荣。到明清时期,南宁已经成为“商贾丛集,民物茂康”的城市了。此外,南宁的文化也不断发展,早在明代,南宁设府学、县学、书院等。“溪峒林箐之民,往来其下者,可以闻弦涌,而礼仪之心,油然而生。”

    更为重要的是,南宁由于“上控龙州,下通浔梧,又为云贵两省必经之途,边防倚为转运后路,诚为上游重镇”,当时船只过往频繁,自唐代凿通相思棣运河后,西南各省至交趾,中原各省至交趾的古水道发生变化,从灵渠相思棣越柳江,水陆并进交趾,都经过南宁。这使南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明显提高。明清时期,云贵的食盐、粮食、硝药、矿产、山货等,也多在南宁集散。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南宁建码头49处,仅邕州古城门南门至仓西门,就有码头7处,最大的码头长达9丈,宽2.6丈,石阶85级。“船只稠密,凡商船后到者,皆湾泊江中,未易直接出岸”,可见当年南宁码头港口贸易一片繁忙景象。

旧日南宁繁盛的码头圩市

    自开商埠 对外通商

   鸦片战争后,随着北海、龙州、梧州先后开放,南宁作为郁江上游重要的转运港,更显举足轻重。南宁虽无直接出海口,但可以北海、龙州、梧州作通道。据北海关税务司记载:“查本口物,多系输往广西南宁府,转云贵两省销售,虽路远盛繁,而贸易仍逐渐畅旺。”

   光绪年间,每年由北海运抵南宁转口销往内地的货物,估值二三百万银元。1887年龙州开放后,广西与越南的贸易,多经水路运往南宁中转。1884年,开始有半机动的“东扒”来往于南宁和龙州之间,南宁的中转贸易由此得到较快发展。1897年梧州开放后,即有电船由梧州驶往南宁,开辟邕梧航线,每年有80万—100万两海关平银土货由南宁运往梧州出口,以及100万—300万洋货,由梧州运往南宁转销云贵,清政府在南宁还设转运局,造扒船60艘。

   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对南宁早有染指之心,尤其是英、法、德等国,更是虎视眈眈,图谋将南宁作为自己控制的转运港口。

   1895年,英国以割让滇缅边镇的野人山领土为要挟,逼迫清政府开放西江通商。1896年3月,英国得寸进尺,又提出在南宁、梧州、桂林、浔州码头开设领事馆,清政府考虑通商口岸过多,且南宁、桂林不在西江,未有同意。英国不善罢甘休,迫使清政府1897年2月签订《西江通商条约》,为打通梧州到南宁航线,英国以商人为先导,进而派军舰溯梧邕线而上,侦探沿途航线及商务情况,见南宁地形扼要,商务流通,更难舍弃。1897年,英国使节窦纳乐称“南宁实包括在西江之内”,要求清政府开为口岸。

   第二年,为偿还甲午战争对日赔偿,腐朽空虚的清政府又走借用外债之路。英政府大肆要挟,作为借款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大连、南宁、湘潭辟为通商口岸,准英国轮船在内河航行”。法国则强烈反对,法国代办吕班到总理衙门威胁,如开放南宁,法国将占领比海南岛更大的地方。清政府不得已宣布不借外债。窦纳乐提出:一是开放内河供英船航行;二是不把长江流域让其他国家;三是南宁、湘潭辟为通商口岸。清政府最终决定接受第一、二项条件,并以岳州代替湘潭,而南宁,因法国反对威胁,未有答应。

   在这场斗争中,英、法两国对南宁的重视,引起了广西地方当局的注意。1898年,广西巡抚黄槐森抵南宁视察,“见其地势山环水抱,虽间有浅水滩,而统汇左右两江,河身深阔,上控龙州,下通浔梧,又为云贵两省必经之途,边防倚为转运后路,诚为上游重镇”。为此特地召当地官贾乡绅询问,得知此地商务极为兴旺,“直驾浔梧而上”,“前明于此设关为越南互市之所”。且当年初又有法国商人欲在南宁购买地皮,兴建洋行,尽管议价未成,但已暴露外国商人欲染指南宁商务。

   于是,黄槐森于年底上奏朝廷:“开海禁以来,通商口岸,许各国分划租界,失中国应有之权,启四邻觊觎之渐。即梧州上年新立码头,各国即索立租界,绅民颇多龃龊。虽办理幸臻妥洽,而权利终嫌交侵,因详察情形,当以左江南宁府为要著,若不先立口岸,诚恐他人援梧州之例求请,又增朝廷后顾之忧。”为此,他建议,“援照湖南岳州府等处成案,开作口岸,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总理衙门接到奏折后,赞成黄槐森的主张,认为“与其外人援例求请,而后准行转政,授权于人,不如自开口岸,尚可示以限制”。

   此次广西巡抚主动请求开放,“将南宁作为中国自设口岸,比照岳州府城案一体办理”。

   清政府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当即批准广西巡抚的奏折,同意开放商埠。

   经过多方规划筹备,1906年11月,清政府宣布南宁正式对外开埠通商。1907年2月19日,南宁设立海关正式开关办公。由于英国人通过把持海关大权,进而操纵南宁的港口、航运、商务大权,南宁开放后不久,英国便以此为基地,把势力扩充到广西、云南、贵州的内部地区。

    据《广西航运史》记载: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5月20日,英国驻广东副领事乘炮舰“山枇杷”号由梧州驶抵南宁。

   7月,广西巡抚黄槐森向清政府提出奏议:请求准许南宁自行开关通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17日,清政府宣布南宁埠正式对外通商。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1日,南宁正式开关;2月19日,南宁海关正式办公,并颁布海关试办章程20款。这是南宁与外国通商之始,亦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将本国内河商埠对外开放。

    5月,南宁海关码头开始设立水文观察站。

   6月17日,德国客舰“青岛”号经梧州驶抵南宁,在邕停留月余。

   1911年5月,广东省治河处和广西有关当局,派出12名工程师,会同由民国政府请来的英国工程师葛登,勘测梧州—南宁河道。

    1921年12月24日,孙中山乘船自梧州抵达南宁。

    1927年,广西省航政局在梧州成立后迁省会南宁。

    1937年,广西省航务局筹建广西省航业联营社。

    官督商办,分轮渡、电船、汽船、民船四个组。

    1949年,广西水运中心城市梧州、南宁先后解放。

   1950年,广西第一家国营水运企业———广西省轮船运输公司成立。

    1952年,在南宁成立广西省民船运输社。

   1953年,广西第一个国营水运工业企业———南宁民船修理厂成立。

    《广西通志》(海关志)记载:

   宋皇祐五年(1053年)设钦州如洪寨、邕州永平寨、横山寨三大博易场为边境对外互市场,各置场监管进出境事务,征收关税、牙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初二,广西巡抚黄槐森上书奏请清政府,请求在左江地方设立口岸。清政府遂议于当月批准南宁自开为口岸。

   清光绪三十年,梧州关税务司派员到南宁办理南宁开埠事宜,从梧州出口的土药(鸦片)有4000余担。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宁关正式

   成立,首任税务司是法国人斯泰老,关址位于河堤路6、7号,下设南宁东站,田东、百色、横县、贵县5处分关。

   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海关是税务司派驻上海副巡江工程师暨测量员勘测梧一邕河道。

   民国元年,南宁海关协助军警查获南宁(土药)鸦片店,查获价值2万两的土药,全部焚毁并按章罚款。 民国19年,滇军攻桂,南宁关停止办公(次年3月28日恢复办公)。

   民国31年,北海关改为分关,连同东兴分关和所辖分所划归南宁关管辖。

   民国33年,日军北犯,南宁关撤至百色,民国34年始返回南宁。

   1949年南宁宣告解放。南宁军管会主任莫文骅分派军代表徐邦弗等接管龙州关和南宁支关。

广西巡抚黄槐森上奏朝廷奏准南宁自开商埠

    百年商埠 商贸繁盛

   据《南宁文史资料》记载,中法战争后,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订立《中法新约》,第二年又订《中法和约》,开辟龙州为陆路通商口岸。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设龙州海关,南宁与外国通商由此开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奏报清廷总理衙门,拟将宣化(即南宁)自行开辟为通商口岸,不许各国来索地租界,分割疆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总理衙门核准,广西当局即委派左江兵备道丁乃钖为总办,宣化县令李家彬为弹压员,负责建设商埠工作。当时勘定地点在南门城外,东面自古邕州城基(即植物路区直机关保育院后面),西至河堤路邕江河岸,南自古邕州城旧南门(即原广西人民出版社南面),北至现在的河堤桃源路口,面积共300亩。决定该地段内老百姓的房屋均须拆卸。

   居民历代祖居,一旦拆卸迁徙,颇多不满。县令李家彬会同地方父老士绅,亲自到各户居民家中开导。经过几个月的波折,才办理好拆迁工作。

   按当时兴建商埠的计划,商埠区共分三个地段,中间划分横直筑马路两条,共长营造尺300丈,路面宽3丈,两旁各加行人道5尺。南头建商埠局楼房一座。河面设置新关水阀一座。全部工程由广东建筑商人承包。

   修筑河堤,堤长110丈,高3丈。码头3处,共168级,砌以巨大石条。因当地一带河堤陡峭,历年来邕江河水每有暴涨,河岸遭冲击而有所崩塌,因而倾斜高低宽狭极不一致。兴建计划又欠缜密周详,徒取美观,承包商人又偷工减料,敷衍从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堤岸和码头工程竣工,原订合约保险30年,但建成后在1913年(民国二年)夏天,邕江河水暴涨,堤岸崩塌数十丈,码头亦被冲毁数十级。其后历年水涨,沿岸和码头都程度不同地塌崩。

   商埠三个地段,马路和商埠局是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兴工,至翌年二月底落成。平整地面,筑马路、堤岸、码头,建楼房、置水阀,连带补偿原住户拆迁费等,全部兴建费共白银94654多两。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1906年1月1日),南宁关开关,订立海关试办章程20款,为南宁与外国正式通商之始。

   当时清廷委派左江兵备道丁乃钖兼任南宁新关监督,其后接任海关监督的是韦锦恩。清末民初时,任南宁关税务司的是英国人安得士,人们都把南宁海关和商埠一带叫做“洋关”。

   南宁开关以后,凡是从广州、梧州、贵县等下游商埠驶来的船只,须湾泊近海关在邕江水面所置的一座水筏(趸船),进口货物先在梧州关完纳进关税款,凭税单和运照办理入口报关手续,经海关派员上船检查所载货物和旅客,验核后旅客才得登岸,货物才得起卸或转运。由南宁开往下游的船只,同样要办理申报纳税手续。在北门车站设有南宁海关支所,对由陆路梧州、龙州、百色、北海、钦、廉等地,用汽车载运入口的货物和旅客,同样进行出入口检验无误后,方予放行。

   抗日战争期间,南宁两次遭日军占领,1940年10月第一次光钦县、岳圩5个支关和凭祥、前隘、南宁北门三个支所。1944年11月南宁第二次沦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南宁总关仍照样行使职权。1947年南宁总关撤销,广西设立龙州总关,南宁作为支关,北海等广东建制地区的海关归还广东建制。

   1949年10月底,龙州总关迁来南宁,与南宁支关同驻河堤路原址,11月1日对外办公。12月4日,南宁解放。

   南宁关的进口货多为洋货工业品,由梧州转船运来的以棉纱、布匹、呢绒、毛巾、煤油、汽油、香烟、面粉、搪瓷器皿等为大宗。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五金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机械、单车、汽车等大量输入。由北海转运来的以暹罗(即泰国)米、安南(法属越南)米、汽油、煤油,以及北海、钦廉一带出产的生盐和海味为大宗。由龙州运来的以安南产的生胶、木、薯良及法国药品为大宗。经梧州、北海、龙州三关运来的货物,除少数在南宁地区销售外,多转运左右江各县,以及远销云南、贵州。

   出口货物方面则多为土特产,以左、右二江龙州、百色等地产的八角、茴油、桐油、赤糖、牛皮、鸭毛、砂纸等为大宗。船运梧州转运,或直接运广州、香港。此外,中药材、生猪、活鸡、活鸭、木材、柴炭等也外销不少。

    百年商埠 百年码头

   南宁开埠毕竟是地方政府为“维利益”、“保主权”,振兴南宁商务,以求强求富而主动请求开放的。

   南宁自开商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抵制租界。广西巡抚黄槐森在要求南宁自开为商埠的奏折,以及总理衙门的回复中,多次申明“不准划作租界,以维利益而保主权”。南宁得以批准自开商埠后,订立了较完善的《南宁租界租地章程》,清政府取消土地永租权,把土地所有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此外,章程还规定:“各国商民,在通商埠内侨寓,中国地方官应按约保护。”“买地、挪房、填塘及迁移坟墓等事,都由南宁新关监督作主,外人不得干预。”

   “自开商埠”在发展经济贸易的同时,保证了主权的完整,与“约开商埠”有重要区别。

   南宁自开商埠,使城市商业发展很快,成为该地区商品集散地和手工业发展中心。

   清政府宣布南宁开埠后,一方面派广西提督驻军;另一方面拨款抓紧修建马路、公园和市场,并沿邕江修建码头和堤岸,鼓励商人兴建楼房、货栈。为扩大南宁商务,总理衙门税务处在南宁设监督局,分设工程、巡警、审判、租税四个事务所,负责勘地购地、修筑堤岸、整理土地等,并对南宁“筹拨巨款,搜开矿产,以裕国用。修治河道,以增水利;广设学堂,以育人才;种植丛林,以振农业,凡当时之要政,莫不逐渐光举”。

   开埠几个月,南宁便筑起三条马路和一条长堤,供船只靠泊和上下客货之用,此后陆续修沟渠、衙署,开井泉,种树木,设邮局,使南宁商埠符合近代城市的要求。

   过去,南宁的对外贸易,多委托梧州、北海商家办理。南宁开作商埠后,洋商可直接来邕。进口洋纱是广西大宗商品,开埠后由南宁商家独办,不仅在广西一省销售,而且转运云南、贵州。云贵经广西进出口货物,也以南宁为中转港。这足以说明,开埠后的南宁,已成为大西南的通道和主要转运港之一。

   商品集散和对外贸易发展,大力推动了南宁手工业向专业化、商业化迈进。南宁人精于制作鞭炮。手工生产的爆竹,每年出口额达36万两关平银。另外,纸张、生熟牛皮、八角等,也是南宁大宗出口货物。“经查进出口货物,无论新关统税,约共估值关平银五百万两上下。”商业贸易的兴旺,吸引了粤、浙、赣、闽、晋、陕的商人纷至沓来,设铺经商。据《广西年鉴》第一回统计,截至1934年6月,南宁商家店铺有979家,资本为895269元,银号20家,商业团体54个。

   开埠后,南宁经过发展,推动周边乡镇圩市繁荣。毗邻南宁的邕宁、武鸣两县,圩市分别为33个和24个,居全省之首。各圩市日或三天、七天、十天一次,不一而足。圩镇贸易繁荣由此可见。

   南宁对外贸易发展,也推动了梧州、龙州、北海等口岸贸易发展。三关商品货物的进出口均在南宁集散中转,依赖南宁转销。

   南宁开埠,无论在城市发展水平、商品贸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虽然南宁自开商埠,不可避免带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不可能改变旧广西、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南宁商埠的自开,毕竟顺应了世界开放潮流的发展,而不再闭关自守,使南宁、广西开始走向近代化,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

    百年码头,百年记忆。

    百年开埠,百年兴衰。

   南宁开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百里邕江源远流长,令人回味。

   自古以来,南宁傍河城埠,凭水而兴,是典型的内陆码头城市。与码头相伴相随,共发共荣的,则是特色鲜明、繁荣兴旺的南宁商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千百年的风雨历程,造就了南宁的商埠和码头,也造就了富有水一样质感的南宁历史文化古城。

   封闭的文化注定是被人遗忘的。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全新的社角,探究百年开埠开放融合的特征和百科全书般的丰富内涵,为邕城提供更厚实的文化底色。

   南宁开埠,成为透视千年古城发展变迁的一扇窗口,让人们窥见它的履痕与足迹。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