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胶济铁路方便农民闯关东 助长民众奢靡之风

中国新闻网
2011-12-06 15:38:02

胶济铁路开建前,德国工程师和中国同事在测量时留影。

   胶济铁路是我省历史上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铁路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作为近代先进的交通设施,它见证了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近代山东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齐鲁师范学院学者满霞,对胶济铁路有深入研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胶济铁路作为工业文明被植入后,所产生的碰撞、冲突和调适。

    胶济铁路修建始末

   19世纪末叶,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亦进入领土兼并阶段。

   186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后,写了一本名为《中国》的书,认为胶州湾不仅有着优越的装船条件,而且建一条横穿省内、到省府济南的铁路也很容易。这一学说引起了德国当局的极大兴趣,想把青岛作为侵略中国的前哨,把建一条铁路作为向中国内陆渗透的跳板。

   1897年,两名作恶多端的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愤怒的农民杀死,这就是有名的“巨野教案”。这为德国侵占胶州湾找到了借口,德皇威廉二世命令驻扎在上海吴淞口的远东舰队直驶胶州湾,实施占领。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远东舰队陆战队700余人,以操练为名,从青岛栈桥西侧登陆,武装占领了青岛。

   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其一由胶澳经过潍县、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经过莱芜县到济南府……”德国据此取得了在山东的筑路权。

   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发布命令,特许德国亚细亚银行建筑胶济铁路。6月14日,德国在柏林设立山东铁路公司,青岛设分公司和最高营业部,资金定为5400万马克。9月23日,胶济铁路开始由青岛向西修筑。

   胶济铁路修建时,德国在沿线肆无忌惮强占民田,“遇有坟墓,不待迁徙,即行刨掘”,“迁坟移舍尤为乡民所不乐”。这些行为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抗,使铁路修建停工一年之久。

   1901年4月8日,胶济铁路青岛至胶州段(74公里)通车;1902年7月1日,通车至潍县;1903年4月12日,通车至青州;1903年9月22日通车至周村;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

   胶济铁路干线全长395.2公里,支线长45.7公里,日开行列车8对,其中青济间客货混合列车和货物列车各1对,地区列车6对。青岛—济南间客货混合列车时速45公里,全程运行定点12小时,其他列车时速36公里。

    10天缩短为12小时

   胶济铁路作为新式陆路交通工具,对原有的交通方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胶济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从满霞查阅的历史资料看,过去由济南到青岛,需要10天,现在只需要12个小时就可到达。人们逐渐被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所吸引,心理上也由原来的排斥到慢慢接受和欢迎。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乘坐火车的人数逐渐增加上。1905年,胶济铁路的旅客为80.3万人,1913年为131.7万人,1921年为345.12万人,16年间增长了3倍多。

   铁路承担了大部分货物运输任务,但未通铁路地区,运输十分不便,严重影响了地区发展。公路成为辅助铁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工具。1919年的《修治山东水陆道路计划概略》提出:“全省路线拟就近铁路、航路、商埠口岸及商业、物产丰富、水陆防务重要各区域,察度形势,分列干支,先行修治,以能行载汽车为目的。”胶济铁路成为公路修建的动因之一,同时也成为公路修建的坐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政权更替频繁,匪患猖獗,天灾人祸不断,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闯关东”成为当时人们谋生的手段。胶济铁路为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加快了山东向东三省移民的步伐。据胶济铁路的统计,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诚可谓惊人之数目”。胶济铁路特开专用列车,并连接四等客车于货物列车后,以增加输送能力,仍觉供不应求。

1903年4月通往青州的铁路开通

    “土货出口,加增三倍”

   胶济铁路开通后,摆脱了原来水、陆运输的种种限制,产品出口量倍增,商品率逐渐提高。如1905年胶州关报记载:“本年土货出口,比去年加增三倍……实因火车通行,海口利便,受惠良多也。”

   随着铁路的修建,商品的输出范围扩大,交易主体日益多元化,各市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潍县的土布销路极广,除本省外,还销往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其中尤以河南省销量最大。据胶济铁路运输统计,“每年平均由潍县境内各站运出之棉纱约重六千吨,从邮政寄出之包件亦有两千吨以上,共计二百万匹左右,至于由山东北部各海口出售之棉布尚不在内。”

   胶济铁路开通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方便,市场需求量增加影响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使生产朝着专业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胶济铁路沿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其最显著者是烟草。胶济铁路沿线种植烟草的历史由来已久,但“行销之范围颇狭”。随着列强抢占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美种烟叶开始盛行,英美烟草公司首先在铁路沿线推广美烟种植。河南土质比山东、安徽都适宜种植烤烟,但河南烟草种植没有发展得像山东这么广,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运输和直接深入产地方面不及山东。山东烟草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即交通便利,买主可以进入种植地区中心,直接向烟农购买烟叶。

   铁路的修建,在促进商品输出的同时,也给一部分商路和市场带来冲击。许多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的流通方向开始改变,部分商路的货流量也发生变化。以草编业为例,胶济铁路修筑之前,山东所产草编多由烟台出口,烟台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草编输出港。山东最大的草编产区掖县沙河镇,由于地处烟潍路,草编全部运烟台出口。铁路通车后,运费上,“沙河到青岛比烟台近170公里,运费比烟台每包可省一元”;时间上,“从沙河镇到烟台需要四天的陆地路程,但是到潍县车站只要一天的路程”,草编遂改由铁路运输。一时间,青岛取代烟台,成为国内最大的草编输出港。

   在胶济铁路沿线,铁路开通带来商业的繁荣,很多设立车站或靠近铁路的村庄,因便利的交通,一跃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成为一种或几种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成为特色化的城镇。潍县的二十里堡是胶济铁路沿线烟草的重要集散地,英美烟草公司驻在此地,并设有两个颇具规模、技术精良的烤烟厂。胶济路局每年运货收入,二十里堡车站位居第三,仅次于青岛和博山。而一二等客票收入,超过青岛、济南而居第一位。美烟的种植及烤烟厂的建立,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扩大了收入来源。烤烟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勃兴,二十里堡的煤厂、杂货铺、客栈、诊所、澡堂等商号达37处,英美烟草公司还在此地设立了小学。这个小市镇“不仅名闻全山东全中国,但凡全世界与烟草业有关的人们都知道它”。

    助长奢靡之风

   铁路通过货物运输加快了商品的流通和更新步伐,也促进了民众生活各个方面的转变。

   胶济铁路开通后,大量的洋纱、洋布、人造丝运到沿线和内地城镇,再通过大车、马车等转运到乡、村等初级市场销售。在一些地区,洋纱逐渐取代土纱,成为新的制衣原料。益都“衣服用窄面土布与宽面大布,但俱系洋纱织成;手纺纱布极少,几不可见”。

   衣服的款式也日益多样化,男子除原有的长袍、马褂、袄、裤等传统服饰外,各种舶来品如胶皮鞋、西服、礼帽、西式皮鞋开始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女子服饰的变化更明显。1934年《青岛平民报》刊登一则新闻:《妇人爱时髦为新衣牺牲性命》:“妇人祝氏有宴会,欲制新衣一件。新衣制就,无如裁制之式样尺寸,均为落伍者。该氏大恚,让丈夫前去掉换,夫妇发生口角。丈夫外出掉换,祝氏购得多量鸦片自杀。”

   发型上,男子多去辫,女子出现烫发、剪短发的现象。当然,剪发主要是一些家境富裕或追求时髦的女青年。

   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所变化,表现之一就是饭馆增多,这种情况不仅在济南、青岛这些大城市比较普遍,沿线的重要市镇,这一现象也很明显。如临淄“城区菜馆林立,凡过客皆餍饫而去,且曰物美,曰价廉。”农民进城,也要酒足饭饱之后才回家。

   胶济铁路的开通对沿线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济南、青岛车站为例,均采用德国式建筑形式。济南车站采用富有女性曲线美的爱奥尼克式立柱,成为近代济南标志性建筑,被商埠所效仿。1923年,瑞蚨祥绸布店在济南修建一座门楼,仿照胶济铁路的建筑风格在门口树立了两根爱奥尼克式立柱。

   胶济铁路开通后,沿线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商品经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耻于言利”的思想,表现出趋利的观念。以前,婚姻“无以论财者”,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趋于奢华,并由钱财的多寡决定婚姻的成与否。如昌乐“二十年前,中产之家嫁女妆奁无多,今则华靡相竞,较前不啻倍蓰。”

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

德占时期的胶济铁路巡警

胶济线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