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型歌会,不该成“甜蜜的负担”

中国新闻网
2011-12-09 15:56:49

   “让全国农民乐起来,帮一方水土富起来”;“以全景式综艺手法每期展现一个地方的综合面貌”;“让全国了解一个地方,让一个地方走向全国”。这是今年7月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进行改版调研时在央视所属网页上公布的发展宗旨。然而,走进地方容易,怎么让观众实实在在乐起来,既把地方特色真正推出去,又能保持节目自身的良性发展之路,并非易事。

   大型电视歌会节目鼎盛时期,曾经有人以“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评价央视的《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和《中华情》。如今,这种盛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曾开创中国大型电视歌会先河、拥有最老资历的《同一首歌》在2009年后已难觅踪迹,不只是《同一首歌》,面对新的发展瓶颈,其他大型歌会节目也纷纷进入转型或调整期。

    地方政府“甜蜜的负担”

   天价费用,是把这类节目推向风口浪尖的一个问题。让节目走进地方,地方政府欢迎不欢迎?作为一场流动的晚会,央视的播出平台加上大腕们的明星效应,对于宣传地方发展成就、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特色旅游业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对于这类大型电视歌会节目走进地方,有位电视研究专家认为,这是央视和地方政府“双赢”的好事:“节目组要做节目,当地政府要‘树形象’,节目组为当地带去众多大腕演员,丰富了百姓生活,政府做了一件百姓看得见的实事,可谓各取所需。”

   然而,《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期报道曾经这样估算,《同一首歌》鼎盛时期,一年策划演出四五十场,如果以每场演出500万元计,40场就是两个亿。如果以每场演出100万元利润计,40场就是4000万元。这笔钱谁来出?钱都花在哪里了?要走进地方,演出场地、灯光、音响、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演员的差旅费或者出场费,中间还可能再有商业性质的公司经手,不管数目多少,总得有人掏钱付账,使得原本公益化的电视节目演出越来越商业化。既然商业化,明星出场得收费,地方请一场演出的费用也就水涨船高,诟病之声愈演愈烈。

   早在2006年3月,《同一首歌》总导演孟欣就曾公布6项改革措施,包括《同一首歌》将取消一切商业性演出,歌星出场一律无酬劳,实现品牌化、公益化、产业化等。然而这些改革收效甚微。地方是真需要,而节目也是真费钱,怎样实现公益化和效益化的双赢?此类节目的转型迫在眉睫。

    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

   地方演出加央视平台,商业行为加电视节目制作,《同一首歌》发掘出的利益空间,不可避免陷入利益争夺的江湖,“《同一首歌》从一开始就是个怪胎。”孟欣曾说,“它属于央视,但又完全按市场化商演的模式经营。”比起纯粹的电视节目,《同一首歌》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批市场化的节目,比起纯粹的商演,《同一首歌》的成本更低,平台更好——它会在央视播出,这就造成了“很多文化公司对我们意见很大,说我们利用了媒体平台的垄断占有了他们的市场”。

   而专家认为,“资源垄断”是极为危险的。“垄断产生腐败,有绝对的垄断就有绝对的腐败。在这里就是艺术腐败问题的出现。”

   2007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第5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同一首歌》列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第三名,紧随《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后。有评论认为:作为中国娱乐传媒曾经的领航者,其价值本应更加彰显,因囿于种种桎梏,其广阔的市场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也没有充分实现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最大化。这个著名节目发展中所遭遇的各种体制之痛,正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紧跟《同一首歌》其后的《欢乐中国行》、《中华情》等电视节目,模式类同,想走得更远更好,当务之急是在转型中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在保持电视节目原有公益性的基础上探索附加价值的开发,最大程度实现电视节目的品牌价值,形成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效应等,都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调整和探索中前行

   曾引领荧屏风潮的大型歌会如今已经纷纷淡出荧屏或转型。2010年11月,《中华情·亲情中华·欢聚多伦多》大型演唱会在轰轰烈烈筹备了两个多月后,主办者突然宣布,由于售票不顺利,原定四万张票,只推出几千张,另外因赞助款没有到位等原因,决定取消。也在11月份,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公司负责运营的《欢乐中国行》室外录制形式节目结束播出,栏目将不再采用室外录制形态。12月,《欢乐中国行·魅力宜宾之旅》在北京录制,谭维维、马天宇、庞龙等众多明星联袂献演,而富有宜宾特色的“颠轿”节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号”、“李庄白肉第一刀”也纷纷走上舞台,宜宾的蜀南竹海等景点也在现场所播放的短片及与观众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展现。

   还是走进地方,不同的是在北京的室内录制,不必再劳烦地方兴师动众了。有网友现场发帖,“赞同这样的改版,对地方来说真能省不少钱啊!”

    邱秀聪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