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被贬封地引争议 多版本县志证明在无极?

中国新闻网
2011-12-12 15:15:52

乾隆十三年的《无极县志》记载,安乡在哪里的争论古已有之。

乾隆十三年的《无极县志》有“魏文帝封弟植为安乡侯”字样

    无极两学者力驳“安乡侯城说”

    两人言之凿凿:曹植的封邑安乡就是现在的无极县安城村

   近日,文史专家梁勇抛出“曹植被贬‘安乡侯’,封地在晋州”的论断。昨日,无极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斌对梁勇的说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而无极县文史研究爱好者耿兵海言之凿凿:曹植的封邑安乡就是无极安城。

    《曹植被贬“安乡侯” 封地在晋州?》追踪

    观点

   梁勇的“曹植被贬‘安乡侯’,封地在晋州”的论断,被读者转到了百度无极贴吧,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极网友纷纷反驳,尤其是老家在安城村的网友,更是无法接受。“祖辈传下来的关于曹植以及甄妃的美丽民间传说,难道都是假的?”这无疑挑战了无极人数百年熟知的“安乡既安城”的“正统”说法。

   昨日,无极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斌表示,安乡到底是晋州的侯城村,还是无极的安城村,不能凭一个人的观点进行否定或者肯定。他说,中国历史这么长,资料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掌握得那么全面。梁勇先生列举的依据仅是《三国志》以后的历史文献,而早于《三国志》的《汉书·地理志》对当时的无极、晋州均有记载,这是不能忽视的。《汉书》卷二十八上载:钜鹿郡,秦始置。属于冀州刺史部。辖二十个县。其中就有“下曲阳县”——今晋州鼓城村,还有“安乡县”(并注明安乡是侯国)。

   赵斌表示,无极历代县志资料显示,安乡在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立县,封安乡侯国,属钜鹿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安乡并入汉昌县,至三国时期,历时200多年,先后约8次封侯。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在“正文·卷十四”中写道:又有安乡城,在县南六里。《元和志》:魏明帝封甄逸为安乡侯。盖邑于此。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十八《正定府》记载:“安乡城,《天平寰宇记》:故安城,在无极县东南六里,《水经》云:‘安城即魏昌之安乡也。’《魏志》云: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封外租甄逸为安乡侯,嫡孙袭爵,即此城也。”

    故安城,在无极县东南六里

    “安乡即是侯城村不符常规”

    赵斌认为,安乡即是今晋州侯城村,是不符合常规的。

   汉代一县,面积大约为方圆百里。即使人口稠密,两县之间也要几十里。但晋州鼓城村与侯城村相距不过十里,如何两县并存?

   再看无极疆域。无极之所以称汉属中山,主要是继承了“毋极”“苦陉”(章帝时更名汉昌)两县疆域,而这两县当时属中山国。“苦陉(汉昌)”故城在今无极县东北,“毋极”故城在今无极县西25里新城村。从这里可以看出,无极版图上有了西部的“毋极”,东北部的“苦陉”(汉昌),再加上位于东南部的“安乡”——今无极县城南6里的安城村,正好形成三足鼎立的完整地域,与现在的无极所辖地域相符。

   况且,安城村与鼓城村相距要比侯城村远得多,更符合建立县制的要求。

   赵斌介绍,梁勇先生承认“无极县安城,本是西汉赵哀王儿子刘喜的封邑。到东汉时期侯国废了,归入汉昌县。”对此他也有共识,刘喜封的就是安乡侯,此后在东汉永平元年明帝封司徒李、永初元年安帝封太尉张禹、五年封靖王恭子国、永建二年顺帝封太尉朱宠,共四次封安乡侯。但是安乡并入魏昌,并不等于说从此消失了,而是改成了“安城”。

   赵斌认为,梁勇先生提出的“无极县的安城,从来就不是安乡城,而是安城乡”,这一观点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安乡经多次封侯,必定已有城池,由安乡改叫安城也在情理之中,这在村名沿革变化中很常见。

    诸多版本县志证明无极“正统”

   耿兵海,61岁,无极退休干部,研究无极县域历史文化多年,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藏有五个版本的无极县志,一是康熙元年(1662年)县令高必大编的县志,亦称高志;二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黄可润编的县志,亦称黄志;三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曹风来编的县志,亦称曹志;四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长耿之光、王桂照编的县志,亦称民国志。五是一九九二年编的新县志。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邑人安嘉士编的县志,亦称安志,今已无存,高志就安志原文辑补而成的。”耿兵海说。

   明朝安嘉士编著的县志和清康熙年县志载“安乡城在城南六里,今名其村曰安城,乞今村东遗墓尚存。”“汉置县属钜鹿郡,竟宁元年封赵襄王子喜为侯国,后省入魏昌,魏文帝封弟植为安乡侯”。

   很明显安城就是安乡城。清乾隆十三年县志载:“安乡县,前汉俱属钜鹿郡,后省入魏昌。”、“安乡与陉邑皆在无极封域之内也。”

   “安城村数千口人,他们多数人都知道这里是曹子建的封地,都知道该村昔日的辉煌,他们通过一代一代人的言传心授,传到了今天,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这些总不会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吧?”耿兵海说,何况,无极诸多版本的县志也证实了这件事。

    “曹植的封地在安城千年来没有疑义”

   对于梁勇先生提出的观点,耿兵海表示,学术争论是件好事,既是宣传历史文化的好机会,又可使真理越辩越明。但在争论中不可主观。

   耿兵海认为,安乡侯曹植的封地,1000多年来史学界没出现过任何疑义,无极县安城村就是古安乡城所在地。

   史书载安乡:“三面环水,秀冠一邑”。安城当年是一个县治(或封侯国)所在地。从地理位置上渊源可考。当时无极境内三个县(毋极、汉昌、安乡)的距离基本相等,安乡城西至毋极县治新城三十里,至汉昌县治陉邑三十四里,东至深泽,南至晋州都不过三十里左右。

   当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设县较多,在平原县县治之间相距三四十里是当时落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设县的习惯和原则。

   安乡县省入无极后,其治所既非城又非乡,仅为一农村,为满足人们的虚荣心逐渐更名为安城村。村东过去有一几十亩地的大坟,古柏参天,遮天蔽日。其中一高大坟丘传说是曹植衣冠冢。坟前竖有两米高的八棱(有说六棱)汉白玉石碑一座,人们都说是曹植碑,后不知去向。

   安城村80岁以上人都见过这个碑。群众取土时,曾挖出过一些大砖、陶器、古钱币等东西。

    发现

    263年前的一桩无头公案

   耿兵海介绍,对于曹植封地在晋州侯城村一说,早在距今263年前的乾隆十三年知县黄可润编的《无极县志》就予以批驳,县志载:“无极表内(指历史沿革表)安乡,一统志虽载入晋州,然水经注云,即魏昌之安乡,后汉时已省入汉昌,三国时为魏昌,后虽改为陉邑,陉即省入无极则不宜外安乡也,况故城距今六里乎,故亦改入无极表内。”

    回应

    梁勇表示将给予答复

   针对无极学者的观点,昨日下午,记者与梁勇先生取得了联系。梁勇表示,学术论断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甚至争论,事实真相才会越来越近。他将认真拜读无极两位学者的见解,并将尽快给予答复。

   针对这一事件,省市文物部门曾表示将尽快派人到晋州侯城村进行挖掘工作。对于这项工作,市文物局专家表示信心十足,因为离侯城村不远,曾经挖掘出一个汉代墓室。文史专家表示,如在侯城村挖出相关的汉代文物,那就证实了安乡在侯城的文献描述,与梁勇的论断也能相互呼应。

    相关链接

    梁勇认为安乡即今天的晋州侯城村

   此前,梁勇撰文介绍,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冀州》图中,标注安乡的位置在今晋州东5公里左右,今侯城村。而无极县安城的位置,标注为安城乡。

   《三国志·魏志·文昭皇后传》明确记载: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外祖父甄)逸。”可见无极县的安城,从来就不是安乡城,而是安城乡。只是唐宋以来的史学著作治学不严,弄错了名号,《大清一统志》则以讹传讹,自相矛盾。也许,无极县编修县志过程中,附会为安乡。从引用的文献根上就是一个错讹。

   北齐时期下曲阳人魏收编纂的《魏书·地理志》在中山郡魏昌县下记载:“有安城”(不是安乡)。而巨鹿郡曲阳(即下曲阳,今晋州)“有临平城、安乡城、曲乡城”。由此可证,无极的安城是安城乡,而下曲阳(今晋州)的安乡,才是安乡侯的封邑。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