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家刘菊清不谈成就 谦虚表示“很幸运”

中国新闻网
2011-12-26 10:21:07

刘菊清《中华之春》1994年

   已过82岁高龄的著名工笔花鸟画画家、教育家刘菊清看上去还是那么健朗,给艺术爱好者讲解画作细致到位。

   25日下午,“刘菊清教授工笔花鸟画赏评”会在北京百雅轩艺术沙龙举办。刘菊清老师的学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赏评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参加。

    不谈成就,谦虚表示“我很幸运”

   1929年秋,刘菊清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奔牛镇。初中时,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的女儿吕翼仁为刘菊清和一些爱好绘画的同学打开了绘画之门。

   在刘菊清的记忆中,还有中学时代的王闻钧老师、杭州国立艺专的黄宾虹、潘天寿等老师、张之曼老师,有俞剑华老师的耐心帮助,陈之佛先生的肯定与支持,以及谢稚柳、陈佩秋老师的悉心指导。

   “我很幸运,”在赏评会上,面对后辈艺术专家的赞赏,刘菊清很谦虚地说。她一直认真聆听各种意见,没有离开过座位。

   从人物画转花鸟画,是历史的捉弄也好,是上帝的青睐也好,刘菊清笑对当年的无奈,对陈之佛选中自己教授花鸟画倍加感激。

   当她下决心放弃人物画,专心研究花鸟画的时候,正是花鸟画处于濒危状态的时候。“坚守”,是与会专家认为当下的艺术家最应该从刘菊香身上学到的精神。

    写生走遍天下 玩蜜蜂和青蛙

   刘菊清对于花鸟画的研习,也经历了早期的临摹,到陈之佛传授“积水法”,勤奋写生。但她的研究有超越常规之处,像尝试将蜜蜂放进有糖的玻璃罩里,把青蛙放在盛了水的大面盆里。

   观察,观察,在观察。刘菊清去博物馆描摹鸟类标本,丹顶鹤保护区的观察,让她更改了过去画家画鹤的错误。鹤的脚趾怎么成了鸡爪形状?实际上,脚趾间应该有短蹼。

   为了画牡丹,她去过山东菏泽牡丹园,而且一住50多天,去了苏州农村、江南、苏北水乡、连云港的海滨、江西庐山、井冈山、内蒙草原、长白山的天池和林区、云南昆明和西双版纳、华南植物所、苏北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刘菊清老师的牡丹格调高雅,笔法上注意虚实、浓淡的关系,营造出深度空间。笔墨除勾勒外,墨有点溢出,效果更好。有些颜色与花衬托很好,不生硬。”王镛谈到。

   刘菊清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是1979年完成的《江南春晓》,作品中的鸭子是从1962年的练湖农场写生中找来的记忆:伸直了脖子的鸭子,奋力向前滑动,湖面上掀起阵阵水波,雾霭、桃花表现出一派江南早春的气息。

    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

   五代、两宋的工笔花鸟画难以超越。刘菊清在学艺的过程中,告诫自己,要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和可能,走自己的路。

   她把素描、水粉等一系列西洋绘画技巧,适当融入工笔画创作中,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让画面最完美地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意境。

   画梅花,刘菊清采用“远树近花”的方法,缩小树、枝,保持花、鸟原来的形体。画萤火虫,她作了大胆的尝试,从白粉直接打点,表现萤火虫星星点点的微光。画“露气滋润”,她在工笔渲染的基础上打湿画面,结合写意画法,笔墨挥洒出想要的感觉。画牡丹,她着力研究了一种花瓣娇嫩多皱、很有品位的淡粉红色牡丹。

   中央美院教授罗世平说,刘菊清的花鸟画给人的感觉很“新”,有很多视角的关照,敢于用浓艳的颜色,吸纳了很多民间画的元素。

   色彩浓烈,却不俗气;墨色清透,如梦如幻。这是与会专家对刘菊清工笔花鸟画的一致感觉。

刘菊清《搏浪》1984年

刘菊清《和平之春》2005年

 刘菊清《梅竹双清》2005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