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晨:电影要担负起树立国家形象的重任

中国新闻网
2011-12-30 16:18:53

   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组织的“电影对北京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调查历时一个月,按照北京现有城区人口比例随机抽样,调查覆盖北京10个区县的25所学校。在对这25所中小学8至18岁未成年人的抽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950份,回收1950份,其中有效问卷1932份,有效回收率为99%。问卷中涉及到“国家形象”的问题有3个,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对当前中国电影中表现的中国国际形象和华人形象的态度认可度不高,而对美国电影中表现的美国人形象认可度较高,这一调查结果引起各方关注。12月21日,中国影协及时举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学术研讨会,来自电影界的导演、编剧、评论家20余人就此议题展开了讨论。

   《从“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思考中国当下电影——兼及关于适合青少年观看影片缺失的思考》一文日前在本报刊发后引起多方关注。文章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组织的抽样调查为依据,经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对中国电影中表现的中国国际形象和华人形象的认同率不高,而对美国电影中美国国家形象和美国人的认同率较高。这一结果令电影主管部门高度关注,也引来了电影人的思考。

   2011,中国入世10年。华语电影产出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艺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其文化传播力、渗透力,艺术影响力、感召力愈来愈强。无疑,这些都使电影在塑造我国国家形象中的使命更加凸显。而严峻的现实是,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大片,常常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非客观描述,甚至有意歪曲、负面表述。相较之下,在我国电影创作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电影人强烈地意识到:电影要在树立国家形象中担负重要责任,电影人要为担此重任开动脑筋。为此,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学术研讨会于岁末在京召开,来自电影界的导演、编剧、评论家20余人参加会议,就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影协主席李前宽、秘书长许柏林共同主持了会议。

   重视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是出于国家意识的觉醒和对文化自觉的担当。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呈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观是国家形象的核心。对此,中国影协主席李前宽给出了恰切的总结,他说:“要多创作有思想、有国家意识的电影,要立足脚下土地塑造中国形象。”时代和生活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不竭的动力,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电影人依然习惯于“向后看”,热衷于在故纸堆里挑挑拣拣。中国历史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也忍不住问一句:当下的生活在哪里,现实题材的影片能否放开手脚,展现普通中国人真实状态和情感的故事能否引起共鸣,中小成本电影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电影并不缺少故事,而是缺少发现故事的眼睛和讲述故事的勇气。电影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真实地、诚恳地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面貌。

   重视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并非片面强调电影输出文化价值观的宣传作用,毕竟电影首先是艺术,必须要遵循其自身的创作、生产规律,惟有好影片才能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潜移默化地打动人心,影响观众。先讲好故事,才能在好故事里埋下中国的思考,发出中国的声音。那么,为何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对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缺乏认同感呢?导演陆川或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我们是不是在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去表达中国的故事和中国人的情感。《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铁甲钢拳》所传达的都是人类延续至今不曾丢弃的对真善美的坚守。而这些故事讲得一点儿都不“拧巴”,既不夸大美好也不忽略阴影,呈现给观众的是丰富多样的人物故事,表达自然真实自然的情感。

   重视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也并非紧盯英雄人物、英模题材。一味拔高度、唱赞歌,概念化、模式化、贴标签似的创作早已不得人心,更不用说感动世界观众了。现实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多面体,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其不同侧面和角度,而其中的每个方面都该在电影中得到艺术地呈现与升华。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人在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方面进行了艰难而可贵的尝试,在开掘人性、表达情感、展现审美方式、切换叙述角度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天狗》《碧罗雪山》《第一书记》《唐山大地震》《钢的琴》《hello,树先生》《最爱》《我是植物人》《盲人电影院》都引起了一定反响。在这些电影中,观众不仅能看到感人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也得以窥见现实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矛盾和冲突,观众在独特的观影体验中引发思考,不断回味。

   重视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市场和舆论要以宽容的心态、善意的姿态温暖华语电影。然而,当前的情形是,我们一方面对华语电影寄予厚望,而另一方面却又在市场和舆论导向中厚此薄彼,这也就无怪乎影片院线“一日游”的现象层出不穷。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孙立军困惑地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至少应让国产影片和国外引进影片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土的”一定比不过“洋的”。比如《功夫熊猫2》在国内上映时,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而院线更是保证了该片90天的上映时间;而与此对比鲜明的是,国产3D电影《兔侠传奇》在院线只有10天的上映时间,媒体报道也明显提不起精神,甚至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把这两部电影扯在一起,用前者6个亿的票房和后者1500万的票房作比较,所谓“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用在这里倒是十分贴切。文化自信需要环境去培养,该多为创作者营造一个良性的、心平气和的创作环境,惟“票房论”大行其道的后果就是让更多观众远离华语电影,更加难以认同电影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目前,从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全国城市电影总票房已突破120亿元,年度总票房有望突破130亿元;国内仍然保持着每天8块银幕的增长速度,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数已经达到9000余块。然而这些数字只能证明,中国电影突飞猛进、潜力巨大,却并不能让人引以为豪地认为中国电影的春天已然到来。中国加入WTO后的第11个年头即将到来,当我们把这些同此前调查的数据放在一起,总会有喜忧参半之感,喜的是中国电影在未来将大有作为,而忧的是华语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确任重而道远。“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是一个长期探讨的话题,需要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参与其中共同思考,齐心协力寻求突破。中国影协将继续举办类似的系列研讨会,为创作实践与理论研讨搭起交流互动的平台。(李晓晨)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