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守德:从“茅奖”看军队文学创作

中国新闻网
2011-12-31 16:46:46

   随着5部获奖作品名单出炉,备受关注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军队作品在本届评奖中颗粒无收,这对于曾显得十分强势的军事文学,以及把是否获奖看得很重的人们而言,不免感到颇为失落与遗憾。

   其实军队文学作品获奖与否都在情理之中。“茅奖”实行大评委制和实名制,这意味着获奖的偶然性大为降低,任何作品都必须接受更为严格的检验,真正到了拼实力、拼质量、拼影响的时代。无论存在多少争议,茅盾文学奖无疑是国家最高级别、最高水平的文学大奖。每一届评奖本身的意义,就是以评奖的方式盘点4年之中长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遴选最突出、最优秀者授予桂冠。任何一部有勇气、有自信报名参评的作品,相信都是因其具备一定的质量与特色,最终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奖当然是莫大的荣誉,把盏举杯倾情庆贺也未尝不可。其实许多由于名额限制未入选的作品,其质量未必就比获奖作品差到哪里去,仔细探究起来仅在伯仲之间而已。而这类作品的存在恰恰更能反映出现阶段中国文学创作的实绩和厚度。

   部队此次参评作品,如《坼裂》《流芳记》《回家》《突围》《九号干休所》《全金属青春》等,都是近年部队作家倾尽心血、各具千秋的优秀之作,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和指出每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独特价值。但从这些作品的总体思想艺术质量来衡量,与此番全国参评的强手如林的阵容相比却并不占优。仅歌兑的《坼裂》匹马单枪冲进前20名,虽有几分悲壮却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实际。

   这显然与军队一贯倡导要不断推出精品佳作,为我军争得更大的荣誉是有距离的。因此在评奖之后应该认真思考,弄清楚军队文学存在的种种隐忧。我想只有正视军队文学创作的现实,消除这些困扰和影响创作的隐忧,才有可能使这一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不容否认,军队创作实力呈现出日渐弱化的趋势,使军事文学早已潜伏下令人堪忧的危机。专业创作队伍的老化问题可谓尽人皆知。本来作为人才蓄水池的专业创作室,新陈代谢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有的单位十多年未进创作强手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本被倚重、寄予厚望的作家心庸意懒,创作力衰减,其情志的低靡比年龄的老化对创作的影响更甚,整个创作队伍已很难再度呈现上世纪80年代那样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情形。一些曾有很大影响力和很强实力的作家移情影视,摇身变为这一走红艺术门类的创作中坚,甚至是其中炙手可热、响当当的“大腕”,在影视持续走强、效益持续看好的情形下,根本不可能指望其重归文学。

   而热爱文学创作的部队年轻作者本已是凤毛麟角,且难以如愿以偿进入专业创作队伍,随着时日的迁延便如流沙般消失于无形。一些被大单位所重视珍惜保留下来,确具很高文学才华,令人可以期待的年轻作家,尚未形成可以喷云吐雾、呼风唤雨的大气候,还需时日强健丰满其体格和羽毛,还需以众多的力作在文学领域奠定其应有地位。形不成优秀甚至是顶级作家队伍的厚实阵容,拿不出更多一流的文学精品,若欲再度问鼎“茅奖”,显然颇为困难。

   如何与全国文学创作水平同步提高,是军事文学面临的更大挑战。这些年我国长篇小说以每年两千余部的速度出版,而且从其发展势头看只会有增无减。这无疑是举世罕见的惊人数字。如果说它只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剧增那就大错特错了,其质量与水准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和毋庸置疑的。无论从题材与内涵,还是风格与手法,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进步。

   这其中当然有部队作家作出的重要贡献,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越来越雄壮的中国作家队伍中,难以看见军队作家更为令人注目的整齐队形;在文学突进的开拓步伐中,难以闻见军队作家更为令人侧耳聆听的响亮声音。军事文学曾为国家文学的主体,不只是以精深的思想内容,也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独领风骚、万众瞩目、堪称时代典范的军事文学佳作。这既成为军队作家可以用作激励自己的荣誉和动力,更成为现实的压力和责任,迫使他们不仅不能在文学的整体创作格局中缺席,而且应有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具备依然冲锋在前的姿态和能力。

   这就使一个问题异常尖锐地摆在了面前,即军队作家是否仍具有创作的高水平,并且以其卓有建树的创作,为中国文学作出独特的贡献,并在读者中赢得广泛的认可度。实际上我们看不出有更多的军队作家可以进入顶级的行列,能够在整个作家群中堪称翘楚;我们不断推出的作品有许多也难称一流,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宽阔河流中,其思想的深度和审美的建构,都难有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意义和价值。究其原因,许多作家受自身创作才能与灵气的局限,空怀一腔志存高远的雄心,仍拿不出可与强手比肩的作品;创作中对于思想与艺术的自我捆绑,导致创新精神的严重不足,使作品常陷入老套平庸的窠臼;急躁匆忙仍是不少军队作家的致命短处,许多作品总被人看出种种破绽和瑕疵。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军队作家绕不过去的,即读者对军事文学原创力和想象力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无情地考验着军队作家。军事题材始终是社会和读者持续关注的领域,军事文学曾经提供和传递的思想与审美,曾给人以很大的满足。但近些年让读者有步入思想艺术新天地之感的作品是少而又少的。军事文学似乎困于一种既有的审美定势,使一些作家推出的新作总令人感到有些裹足不前、新意不足,难以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和感召力。思想的前沿、主题的深化和风格的独创等方面,本应是文学的基本追求,事实上不少作家也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都不曾有效地使当下的军事文学呈现出整体一新的面貌,使之看起来就像信心十足地走在前行的路上,却迈不出大的步伐。

   不过颇为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有实力、有经验的军队老中青作家依然潜心于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仍然是他们的最爱,而且不断有作品在创作和产生的过程当中,证明着军队作家不可小觑的实力,并且有可能在某个时候给我们以大的惊喜。但对整个军队作家的实力而言,文学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则是必须清醒认识和亟待解决的。

   比较有利的方面是,从军事题材这一社会生活的最痛处、最深处,可以最匪夷所思的方式,甚至是最奇特刁钻的角度,表现人类的本质和民族的特性,因而虽有无数佳作光耀于前,但对矢志于军事文学的创作者而言,仍有不可穷尽的思想与创作资源。这是军队作家永远的优势所在。问题在于怎样居于今天思想与文学的制高点,以更加深刻的审视与观照,使军队文学的创作处在领跑的位置,达于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新境界。军队作家文学创造力的薄弱与强劲,技巧的停滞与提升,思想的混沌与锐化,都将影响进展的尺度。拿更为优异的作品再度冲击“茅奖”,并折桂而返,这一天是可以期待的。

   其实获奖并不是根本目的,重要的是以军事文学所取得的实际成就,真实、深刻而高水平地反映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内蕴和审美创造力,获奖仅仅是它的附加值,是一种最形象、最直接的证明。  (汪守德)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