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 心中的圣地

中国质量新闻网
安黎霞
2012-04-27 16:34:31

    安黎霞

   真正认识藏传佛教从塔尔寺开始,之前藏传佛教是神秘的、遥远的、朦胧的,是金庸笔下武艺高强的喇嘛,是穿着藏服,转着经筒,迎着夕阳虔诚的目光,是膝盖、手肘裹着厚厚棉套五体投地的膜拜,是在风中五彩经幡的飞扬......,走进塔尔寺,也走进了藏传佛教的神秘。

    塔尔寺的由来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离开西宁,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来到塔尔寺,向窗外望去,塔尔寺是一个依山而起的大建筑群,与内地常见的佛教寺庙不同,看不出来严格讲究中轴线和横向对称、比例关系,整个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层叠、佛塔林立、红墙黄瓦、金顶绿树,自有一番神圣、庄严的气势,很有一些布达拉宫的味道。

   进的寺院,广场上的白色八塔在夏日的正午里,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年轻的扎西,他告诉我们,八塔分别是善逝塔、菩提塔、转法轮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祝寿塔、涅槃塔,颂扬的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八件异行和功德。

   一路向前,因为有很多的游人,我紧紧地跟随着导游,贪婪地聆听着这块神秘土地的故事,生怕漏过一丝半毫。

   有关大师的诞生,我听到了这样动人的传说,藏历火鸡年(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正月的一晚,藏族妇女香萨阿曲在梦中看到许多僧俗男女手擎宝幢,吹着佛乐,说是前来迎接观音菩萨的。恰在此时空中显出一尊金身,发出万丈光芒,随着悠扬美妙的佛乐,金身徐徐下降,最后进入她的体内。十个月后,一男孩落地,天空中有佛乐传来,天雨瑞花撒下,大地微微颤动,最为神奇的是香萨阿曲将胞衣埋入地下后,那里竟然长出了一棵菩提树。这棵菩提树的十万片叶子上各显出一尊狮子吼佛像。这个神奇的孩子就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3岁出家,17岁进藏,香萨阿曲在儿子进藏后非常挂念,修书一封召儿回家一见,宗喀巴却因学业未成不回乡。为解母亲思念之苦,他带回一画像给母亲,并请求母亲在菩提树旁修建一塔,称"见塔如晤儿面"。小木塔由此而得,这就是塔尔寺的前身,也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塔尔寺"顾名思义,先有塔后有寺,随日月更替,小木塔周围经堂渐多,形成了今天金碧辉煌的壮观景象。

   而塔尔寺也因为是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教派黄教(也叫格鲁派)传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而备受信徒尊崇,始终为蒙藏地区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圣地。

    朝圣的脚步

   我的身体,拥抱大地,丈量着一望无际,我要回来,不管路有多远,我每一天都梦见你的脸......,刀郎的朝圣者的脚步唱的是虔诚的藏民千里朝佛的情景,而在这里才能够深深的感受体会。

   来到大金瓦殿的时候,四周聚集着一个个衣衫褴褛,风餐露宿的朝圣者,专注于自己的朝拜,仿佛世间的一切都超然体外,唯有自然神灵的超凡脱俗和顶礼膜拜。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妇女,旁边还躺着一个3、4岁熟睡的孩童,原本想和她聊聊的,但是除了一呼一应的扎西德勒,再说什么她只是摇头,重复着他的虔诚。我不禁眼眶湿润起来,不知道她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磨难才来到这里,心中悠然而生了一分敬意。

   导游告诉我们,每个藏民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到拉萨大昭寺朝拜,那里供奉着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来的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朝圣者们白天赶路做朝拜,晚上就露宿在野外,他们以额头叩击大地的特殊方式,向着同一个方向挪动、靠近,终于有朝圣者体力不支或因病倒下了,当他们再也无法前行即将离世的时候,会嘱托亲人或同伴敲下自己的牙齿,带往拉萨大昭寺,将牙齿嵌在寺内的牙柱上,以示自己完成了朝圣之旅。朝圣之路,是昆仑六月雪,一日四季天,是漫长的冬季,是无际的荒漠,难以想象他们的朝拜之路是何等的艰苦卓绝。

   正在遐想中,不觉已来到塔尔寺最珍贵的圣物旃檀树(菩提树)前,看着枝繁叶茂的菩提树迎着阳光熠熠生辉,无数红色的禅符挂在枝条间,似乎有道道红光散曳在绿叶间,散曳在佛香青烟中。这棵菩提树是塔内菩提树的衍生,塔内的菩提树至今依然还在生长,于是我在昏暗的殿内仔细搜寻那株古老菩提的踪影,看到的只有矗立在殿中的高塔,我无法想象塔中的菩提树如何在不见阳光、不承雨露的环境中还能千百年来繁衍至今,枝叶无法向天伸展,只能将根须深入地底。这种坚毅的力量也许就是佛的真谛吧。

    辩经的喇嘛

   在塔尔寺的游览中,时常看到寺院内围坐一起三五成群的喇嘛,导游告诉我们,这是练习辩经的僧侣,也是僧人每天必修的功课.

   我们了解到,辩经缘自古印度,是藏传佛教的必修课,也是喇嘛提升佛学学位的唯一途径。它其实就像是藏区的佛教课堂,大家以口头辩论的形式提出论题,采用答辩的形式交流心得,接受质驳,得以明晰。"宗喀巴大师及其以后的历代祖师制定了完整的学经体系:两年学《因明释量论》,四年学《现观庄严论》,四年学《俱舍论》,两年学《入中论》,1年学《戒律论》,这样,习完5部经典共需11年时间。喇嘛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辩经场上通过辩论,互相学习,进而达到对经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才是辩经的真正要义。

   在西藏,喇嘛们随师父学经只是第一步,他们不仅学经,还要向师父学习辩论的技巧和语言,每个喇嘛都必须参加辩经,每个人的水平在辩论场上显露无遗,学得不好的辩几句便败下阵来。在这里南郭先生是无法生存的。而最高级别的辨经是一年一度在西藏大昭寺举行的广愿法会上,在这里获得的"拉然巴格西"是最高级的学衔,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格西是通过立论答辩佛教经典考取的学位名号,修佛很艰苦,条件差而且课程多又难。而要获得"扎然巴格西"则几乎要花24年学习,最少要考6个专业,有历史、宗教、语言、工艺、美术、英语等等。听到这里,我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也许正是这样的考试制度,才培养了僧侣们虔诚踏实地参悟每段经文,认真地在每一场辩经中深究每一个细节,一步一个脚印中踩出属于自己的"格西"出来。

   我把目光又一次移向辩经的僧侣们,只见他们时而在提问时高举手臂向下挥落,时而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时而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他们手舞足蹈全身心投入,在佛法理教熏陶中情至忘我。千百年来,僧人们就是这样艰苦不懈地研读博大精深的佛学和积累作为智者的知识。他们的坚韧、博学及虔诚让我敬仰和折服。我不禁对辩经场中的僧人再一次投以敬慕的目光,

    艺术"三绝"

   来到塔尔寺,我们还领略令人心迷神醉的藏传佛教艺术"三绝"---绘画(唐卡)、堆绣、酥油花。在塔尔寺,不论你走到哪里,也不论是在梵宇、经堂、佛殿,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佛教艺术品,它们或绘在寺院的墙壁、天花板上,或悬挂于梁柱之间,或供奉在佛像前的莲台上,使人惊奇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不是出自艺术家之手,而是全部出自寺院喇嘛之手。那些看似粗手大脚、从未受过专门艺术训练的喇嘛们,凭着对宗教的虔诚、靠代代薪传的技艺创造出这独具特色的艺术佳作。

   而被称为艺术三绝之冠的酥油花,相传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

   在酥油馆内,看到那些高大的佛像居然是都用酥油花塑的,那复杂精美的图案用千百根线条雕刻汇成,带给我们的是惊叹和震撼。而制作酥油花的艺僧每年在寒冬进行酥油花的捏制,不仅用酥油捏制成花鸟,还捏制成许多的人物形象,组成一副副精湛的酥油花作品,她的取材来自民间故事、来自佛教经典,看到她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更多的时候,人们认为她才是最生动的经卷。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塔尔寺举行盛大的酥油花会,到那个时候无论是青海的,西藏的甘肃的还是四川的信徒都会来到塔尔寺。酥油花会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融化,留给所有的人整年的遗憾。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有了大型的空调制冷,酥油花无论是在寒冷的三九天,还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都可以一年四季绽放了,我们能够在这个盛夏季节享受她的美丽,她所描绘的佛经教义会长久地留在我们的眼中和心中。

   茫茫的雪域高原是一片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美丽不仅是因为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湛蓝的湖泊,巍巍的雪山,还有蓝天白云,更重要的是藏传佛教,为雪域高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塔尔寺之行,让我近距离地触摸了藏传佛教,聆听了最圣洁的佛音,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了洗涤。

   回到广场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落日斜照在八塔之上,洁白的塔身上雕刻着五彩斑斓的佛像更加庄严肃穆,成群的鸽子栖息在塔上显得更加祥和,年老的藏民在默默地转塔,神情在暮色中更加虔诚,我最后向塔尔寺投去了心中的敬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