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杂技团的“蒙派”印记:小姑娘学高空踢碗

中国新闻网
2013-01-10 16:36:55

    中新社呼和浩特1月10日电 题:内蒙古杂技团的“蒙派”印记

    作者 乌瑶

   “十年磨一剑,在我们杂技团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看着孩子们认真训练,内蒙古杂技团演员队副队长陈强感慨地说。

   像该团曾获多项大奖的蒙派杂技招牌项目“五人踢碗”,就是1994年筹备、1998年登台、2001年崭露头角、2005年获得国际奖项的。陈强告诉记者,“练艺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坚持的,天天都要练七八个小时,出国时也不例外。”

   记者22日采访了正在排练的内蒙古杂技团。目前团里在职演员60余人,少数民族演员占六成。除蒙古族外,还有不少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的演员。

   “蒙派杂技是我们团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定下来的路子,多年来一直在按这条路走。”内蒙古杂技团贾艳如是说。

   “同等条件下,我们更希望招收少数民族的孩子,因为蒙古人表演蒙派杂技更有韵味,民族感觉非常好。”贾艳说。

    “为了能更好体现蒙古韵味,我们还特地让所有演员都学习蒙古舞。”她补充道。

   当天上午,在舞台上紧锣密鼓排练的有30人左右,每一项排演都散发出浓郁的蒙古族气息。有拿套马杆练习钻圈的,有蹬单轮自行车练习高空接蒙古碗和奶茶壶的,还有拿着蒙古大酒坛练习顶坛的……

   贾艳告诉记者,蒙派杂技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节目中运用的道具;二是演员服饰;三是排演剧目,比如说《射箭》、《高车踢碗》、《单手拉弓》等;四是音乐,演出中经常会以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民歌等耳熟能详的蒙古歌做背景音乐。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参加排练3年半的鄂伦春族小姑娘。因为排练或表演,她很少回家,头顶上也因练“踢碗”出现了月牙形的印记。“没有印子就接不住碗。”她还让记者摸了摸头顶的印子。

   “我们算结合民族(特色)和杂技比较早的,好多节目都获过大奖。像云南、上海等地的杂技团都派演员来学习过。现在还有两个蒙古国小姑娘专门来学‘高空踢碗’。”陈强说起杂技团的“蒙派”印记,很得意。

   谈及杂技团的未来规划,“蒙派”仍然是特色。“现在不都倡导文化体制改革么,我们也在创新。我们正在筹备杂技剧《日月元上都》,剧本已经写好了,蒙古味十足。而且我们还要准备巡演呢。”陈强兴奋地说。

   当晚8时,随着悠扬的呼麦声,杂技团又开始新一场演出,现场随之响起阵阵掌声。有观众赞叹:“蒙古味这么浓,真的是很喜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