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编辑都认为做电子书是加重负担?

百道网
2013-01-14 10:24:32

   在台北公开分享数位出版的经验时,台下总会碰到几个苦恼的同业,他们很认同我说的事情,也很希望尽快在自己编辑部推动适合数位出版的流程改造,但他们总会遭遇编辑部怨声载道的反弹,或者消极的不配合。

   我实际追踪过这样的案例,结果会发现,这些编辑部反弹的原因通常也很单纯,就是公司设计的电子书流程,确实都增加了编辑的麻烦。

   出版社现在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纸张书,编辑的工作流程完全针对纸张而来,这已经是有几百年传统的历史了,不只编辑部,包括外部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如何为出版纸本书而写作。这个从作者起头,一直到出书上市的流程,要改动起来,绝对不是自己编辑部做好就行的。

   电子出版作业流程如果不考虑前端的作者,不考虑后端的排版,最后的结果就是苦了中间的编辑。

   现在典型的数位出版流程,大部分都不理会编辑现有的流程,而是在正常作业之外,另外要求编辑重新在电子化平台上「再处理」一次编辑部已经完成的稿子。这意思就是,一份稿子,要做两遍工。这样要编辑不反弹,不怨声载道,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

    而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避免的。

    现在无法避免,原因是设计流程的人,没有真正了解编辑的工作。

   文稿适合数位出版最重要的关键,在技术上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档案的结构标记。白话一点说,这就是如何在稿子上标记「这是大标、这是小标、这是图说、这是内文、这是第一章、这是第二节……」的工作。

    在传统流程里这是下编辑指令,下排版指令,或者下段式的范围;在电子出版,则是下标签或下tag 的范围。

    纸书下编辑指令,电书下tag,两者是完全相同的,应该做一次就好,但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流程,都把这两件事分开做。一件事分两遍做,当然是做重工,编辑当然会觉得不高兴。

   最有效率的工作流程是在编辑下标的正常作业里,嵌上可以自动转为数位标签的标记。编辑并不需要直接处理数位标记,新流程要做的事情是,确保编辑的标记可以自动转换为有结构意义的数位信息(通常就是转化为xml 了)。

   有结构意义的数位信息,不只可以进入新的数位出版流程,被应用程序(例如电子书阅读器)正确读取,也可以进入传统的纸张书排版软件(例如InDesign),被排版程序直接处理。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新流程不知道如何把编辑下标,转成数位结构信息,结果在后续的编排流程里,这些辛辛苦苦下的标,竟然会被辛辛苦苦地删除(如果你的标记不是结构信息的话,美编一定会被迫非要删除不可,因为那些标记不应该出现在印刷成品上)。还不只这样,等到你要做数位出版的时候,这些辛苦删除的标记,还得再辛辛苦苦地手动重建一次。这绝对是全世界最荒谬的事了。

   所以良好的电子书流程只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确定只花一次力气下编辑指令(段式、标签或tag),并让这个工作成果可以被所有后续应用直接套用,包括电书应用,也包括印刷排版。

   错误的流程规画,既浪费成本,增加组织抗拒,做出来的东西效率慢,质量也差。如果你的数字化出版流程需要为后续每个应用重新下标签,简单说,这个流程必然是错的。

   如果你的新流程会引来编辑部的强力抱怨,不要觉得编辑部太保守,先问问你的流程是不是做了重复的白工吧。

   好的流程可以减少错误,让编辑不会做白工,同时让整体效率提升。这是规画数位出版新流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事情。毕竟大部分出版社的业务来源还是纸张书,你没办法抛弃纸张流程,直接从零开始规画完全适合数位出版的流程。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