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称谓在中国历史悠久,但如今妇孺皆知的公历1月1日为“元旦”,满打满算也就百年。故而,看到有些人将唐诗宋词中的“元旦”移植过来颂扬今天的“元旦”,便觉得很有必要矫正一下。
其实,第一个把公历1月1日改叫“元旦”的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决定改用类似阳历的民国纪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全国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将公历1912年1月1日称为元旦。1913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正式批准从1914年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从此大年初一失去了几千年的“元旦”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公元纪年法”,“元旦”才正式规定在每年的公历1月1日。
所以,无论是吟出“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旦》,还是唱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旦》,抑或描述“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的明朝陈献章的《元旦试笔》和写出“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的清代诗人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等中的“元旦”指的都是现在的春节,跟现在的“元旦”没多大关系。不过,由于古代的“元旦”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专指“大年初一”的称谓没变,但日期却并没有固定为农历正月初一。
《俗语典》里说,“颛帝以孟春为年,其时正朔旦立春”,后世便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但是,就像大宋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改“百家姓”一样,“元旦”也成了后来的帝王手中的“软柿子”,想“捏成”哪一天就哪一天。史载,商、周、秦三朝的开创者在改朝换代时就更换了“元旦”的日期。商汤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更厉害,为了显示“王者得政,示从孤始”,他竟然将“元旦”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元旦”被当成软柿子在上古时代的帝王捏来捏去、折腾了近千年后,才被尊重科学和气象知识的汉武帝“拨乱反正”、改回到农历正月初一。
其实,商、周、秦三个朝代的开创者连“元旦”也要“折腾”,其目的无非是显示自己的“无所不能”和确保自家帝国的“以至万世”。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就是这三个朝代的存活时间,恰恰跟他们愿望成反比。即“元旦”越往前提的朝代,一个比一个“命”短。
就拿秦始皇来说,他将元旦提前到农历十月初一、还没来得及“享受”自己的“伟大创举”,就病死沙丘。他的次子胡亥没当几年皇帝,天下诸国反秦的武装暴动就风起云涌了。很快,秦始皇打下的江山就被刘邦霸占了。
颛帝创造“元旦”,是根据四时更迭的自然规律确定的,他并非为了显示自己的“唯一”和“独尊”。而根据自己的欲望擅自更改、折腾元旦的帝王,为呈“一时之勇”就不顾自然规律,最终遭来“天怒人怨”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在又一个新年元旦来临之际,温习“元旦”的来龙去脉也挺有意思。那就是不尊重科学规律办事,不仅会遭到报复,还会留下笑柄。(文/赵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