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怹”渐行渐远

北京晨报
2013-01-14 15:49:49

   怹,音“摊”,是老北京常用的敬语,比如老舍先生在《龙须沟》中这样写道:“四嫂,您忙您的活儿,我是个闲人,我来伺候怹。”怹犹如您,是一种敬称。

    从历史上看,怹和您可能在元代就已出现,但来源如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他每”和“你每”的合音,“每”是发语词,表尊敬意,在传统汉语中很常见,有时也写作“们”、“懑”或“门”,老北京说“您们”,常常指的是一个人,而非几个人。随着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北方方言受到较大影响,突出的特征是唇部动作变少,舌部动作变多,今天北方人觉得南方人“大舌头”,南方人觉得北方人“嘴皮子不利落”,即为此变化的体现,总之,两个字渐渐被读成一个字,成了您和怹。不过,此说有漏洞,因为南方人并不说怹,北方人说怹的地区也很少。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金元时期传入的北方少数民族词语,当时以北京为首都,故此地“怹”的说法最流行,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互相融合的时期,汉语的“你”受阿尔泰语词尾影响,产生了“您”,此外还有“恁”,需要注意,“恁”在做人称时与“您”同音。从金元时期的剧本与小说看,“恁”和“您”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比如《水浒传》第35回中就有:“恁地一个有名的揭阳镇上,没一倨晓事的好汉抬举咱家!”但此说也有漏洞,“恁”不仅可以用在第二人称,还可以用为第三人称,使用上很随便,甚至妓女、老鸨、流氓都被称为“恁”,似乎并不是敬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你老”和“他老”的合音,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即持此观点,王力先生也认为“您”是“你老人家”的缩略语。

   再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您”来源于中古佛经中的敬称“仁”,这是语言学家张惠英先生的观点,他考证了在唐人译经中,有“仁者、仁等、仁”等尊称。在汉语中古音中,“仁”与“您”的音相近,后来“仁”逐渐消失,“您”一统江湖。

   除了以上观点外,还有不少人认为,“怹”是生造字,根据“您”转化而来,因为第三人称无敬语,给礼仪、交往带来诸多不便,故用“他您”合并,造了这么一个字,音也是两者的合音,原本在旗人中流行,逐步成为老北京的方言。

   不论哪种说法正确,都真实地描画出老北京生活的状态,即:对他人、对环境、对生命充满敬意。这种敬意,是老北京人精神世界的底色,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老北京文化的祥和、宁静、深邃与温暖。

   在今天,“怹”已渐行渐远,但只要这份敬意能完整地保护下来,则老北京文化之树就会常青。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