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学生实践走进乡村服务基层
用画笔描绘美丽山村
周洪波 高亦平 徐 元
衢州七里乡,“农家乐”的天堂;安吉县山川乡,以竹海闻名,被称为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这些浙江的美丽乡村都与一所学校颇有渊源。这所学校就是中国美术学院。
近年来,文化建设日益受到社会重视,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这给中国美院这所艺术院校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学院组织了几十支服务队伍,用艺术服务社会,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美院师生用自己的智慧一点一滴地改造着乡村面貌,造就着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
马路边的新标牌
现在,如果你驱车经过千岛湖环湖公路金峰乡路段,就会发现这里的农家乐、采摘园门口统一竖起了一批造型独特的标牌——两头尖尖的楔形,上面是绿底白字。这些标牌,正是中国美院学生的作品。
金峰乡位于浙江省淳安县中部,紧挨着千岛湖,自然风光优美,区内的摄影基地、农家乐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不过,在金峰乡党委书记黄永平看来,这些农家乐的档次还需要提升。去年初,他就想请专家来指导。在淳安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的美院教师韩阔得到消息后,马上跟中国美院联系并做了安排。暑假期间,一支由教师带队、不同专业的10多名学生组成的农家乐旅游形象系统设计小分队就来到了金峰乡,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他们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黄永平说:“美院派来的学生能力很强,各有所长,有学美术专业的,有学工业设计的,有学平面设计的,他们工作也很认真。看了设计方案,我们只有一个感觉,中国美院的学生的确有水平!”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的农家乐标牌,参照了高速公路交通指示牌的做法,在马路边立起来以后,经营户们纷纷叫好。他们说,以前的标牌一两年就不好用了,不是字迹褪色就是标牌腐烂,新的标牌既好看又耐用,字上面还有反光,晚上都看得很清楚。当地工商局的领导也特意给金峰乡打来电话,说这些标牌很好,建议他们去注册商标。
“除了农家乐标牌,美院的专家还给我们设计了金峰乡LOGO,制作了金峰乡手绘地图、动漫地图,把乡里的农家乐、采摘园、摄影基地等全部标注在上面了。”尝到了甜头的黄永平表示,今年还要请美院师生来作指导。
校园里的大忙人
王澍,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去年获得了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除了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他还每年带领建筑艺术学院师生到最基层的乡村开展乡土普查和调研。2006年,他带领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到山川乡服务,提出了乡村建筑设计原则,比如应继承当地建造传统并作观念上的革新,要在考虑成本、节能、保温保湿等细节的基础上做审美设计,利用乡村建筑提升乡村吸引力等,这些设计原则至今仍在影响着山川的发展。李梅,美术教育系主任,从2001年进入学校至今,她几乎跑遍了浙江的角角落落,2012年她就跑了安吉县、象山县、新昌县等地的多个乡村。俞佳迪,平面设计系副主任,近年来,他多次带领学生到永嘉县、淳安县农村开展农村标志标识设计、乡村网站设计、农家乐主题海报设计等活动,使农村形象大大提升。徐增鎏,学工部干部,从2004年还是美术史专业的学生开始,就一直在学院提供的社会服务平台上忙碌着,跟随老师到衢州市柯城区开辟社会实践基地,与其他学生一起为七里乡、山川乡、荻港村等地的乡村改造出谋划策,策划发起返乡艺术联展。2011年,他作为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到仙居县皤滩乡兼任乡党委副书记一年,牵头创作乡歌,到各地推广当地的“针刺无骨花灯”,为皤滩争创“长三角十大古镇”而奔忙。宣石,美术教育系三年级研究生,从本科开始他每年都到中小学校支教上课,把美术理想带给了山里娃……
一次的合作往往带来长久的情谊,师生的奔波加强了学院与乡村的联系。去年,衢州七里乡原党委书记夏盛民又主动与中国美院联系。他说,七里乡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是在中国美院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现在他调任衢州市农办副主任了,想请美院的专家为衢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把把脉,把七里乡的模式推广到衢州其他地区。
千名学生下基层
回山镇地处浙江省新昌县西南角,平均海拔412米,是解放军浙东大会师之地。据新昌县回山镇美术写生教育基地的负责人黄国上介绍,从2008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接待2个班的中国美院学生到回山镇,他们不仅在这里写生,也给中小学生上课,还给当地的独居老人带去了欢笑。
这是中国美院开展“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的一个剪影。“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是中国美院在总结以往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于2012年3月启动的一项活动,主要内容是以假期和春、秋两季学生专业实践为契机,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乡村基础美术辅导、乡村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等活动,全力服务浙江省乡村文化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描绘了我院在今后一个时期服务基层建设的蓝图,把我院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活动的实施,将进一步密切学院与各地乡村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学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说。
2012年4月下旬,“千村千生”活动掀起第一个高潮,学校安排一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分赴全国各地,深入乡村进行写生采风、艺术创作、社会考察。暑假期间,美院各院系都组织了“千村千生”服务基层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写生采风、支教助学、学习民间艺术、调研民俗民情,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各具特色。10月,“千村千生”活动再掀高潮。在学校提供的汇总表上,笔者看到,除了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美院各院系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几乎是全体出动,总数达到了2778人,而他们的服务地区,除浙江省各市、县,还包括新疆、甘肃、云南等14个省区。
农村村落规划、农村标志标识海报设计、农家乐村舍环境提升改造、乡镇门户网站设计、乡村宣传片拍摄、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与提升……这些中国美院的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发出来的项目,不仅为他们找到了发挥才干的舞台,也为乡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补记:
印象中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象牙塔式的学校,师生们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神游天外,与世隔绝。但随着了解的深入,笔者却发现这一想法有失偏颇。
中国美院一直追求着艺术植根于社会、艺术服务社会的风范,倡导学生要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从最初简单的下乡采风、写生实习,到后来的服务中小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中国美院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向着“长期化、项目化、专业化、阵地化、课程化”的方向发展,其内涵越来越深、外延越来越广,学院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美院学生下乡,无非是去画个画,给学生上个课,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我们的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大有用武之地。”中国美院教务处处长翁震宇说。此言不虚,中国美院现有造型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等8个院部,除了传统专业外,大部分都与产业经济紧密相连,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在服务中成长,在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艺术植根于社会、艺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指导着中国美院师生一次次地走进乡村,那么宽广的专业设置则为美院师生服务社会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一个个美丽乡村的诞生则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好回报。相信,今后随着“千村千生”等活动的开展,中国美院一定能造就更多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