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考古工作迈向“数字化时代”

中国文化报
2013-01-16 14:21:02

    2012年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常德市临澧县杉龙岗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图为考古现场。

   

 怀化洪江市托口水电站库区大塘岭墓葬发掘的随葬器物。

    本报驻湖南记者   黎  鑫  通讯员  何  赞

   1月8日,一年一度的湖南考古汇报会在长沙市岳麓书院举行,会议对201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进行了集中盘点与总结。来自湖南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湖南各市、州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发掘文物标本3000余件

   201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西气东输三期工程、荆岳铁路等12个大型基建项目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对长株潭城际铁路、安江水电站、托口水电站、蓝山工业园等10余个项目所在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各类墓葬300余座、文物考古标本3000余件。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透露,2012年,湖南省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方面相比以往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虽然工程项目比往年减少,但覆盖面更广,几乎在全省的各个市域都进行了考古工作;二是加强了基建考古工作中的课题建设与文物保护,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三是过去考古工作较少的市县在2012年都有了新发现。

   怀化洪江市托口水电站库区大塘岭墓地,是2012年湖南在基建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之一。2012年8月下旬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大塘岭墓地共发掘战国时期、汉代、宋代墓葬122座,其中战国楚墓有115座,这是目前湖南发现的位置最靠西的一处战国——西汉墓地。经研究发现,这些楚墓与沅水流域同时期的战国墓在形制结构和随葬物特征方面大体一致,从中可以确定,楚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深入到云贵高原的前端。

    长沙新发现的古城墙将异地保护

   2012年初,长沙潮宗街一带发现古城墙引发广泛关注,在不少市民、专家和媒体的呼吁下,最终约20米古城墙遗址得以在原址保留。相比潮宗街古城墙,长沙市华远华中心项目发掘的古城墙显得寂寞很多。

   2012年7月底,长沙市考古工作人员在天心区坡子街南侧的华远华中心项目工地勘探时,发现有垒砌较为规整的一线麻石堆及青砖铺砌堆积,初步判断与2011年长沙万达公馆三、四期考古工地内发现的长沙宋代古城墙遗迹相同,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至2012年9月底,城墙区域发掘完毕,先后发掘有明代、宋代、五代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墙体堆积遗迹。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在该项目工地的其他区域发现了241口古井,以圆形竖穴土坑井为主。这是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公开披露该古城墙的具体信息。

   据介绍,华远华中心项目长沙古城墙的发掘,是继2011年万达公馆项目发现长沙古城墙西侧一线墙体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各时期墙体相互关系明显,墙体结构清楚,为研究长沙古城的历史演变及古人修筑长沙城的构筑方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目前,华远华中心项目长沙古城墙的考古发掘已基本结束,除部分墙砖以及出土器物被考古人员搜集保存外,其余考古遗迹均未留存。而在考古人员撤离后,华远华中心项目在该区域的施工也已恢复。“该区域的古城墙遗迹等已被迁移,我们将进行异地保护。”郭伟民说。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助力数字考古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考古信息量不断增加,如何将田野发掘资料、后期整理以及考古研究成果展示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对考古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如何将考古成果资料展示给公众,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考古,成为全国文物考古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2012年,湖南在建设考古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构建湖南“数字考古”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彬彬介绍,湖南考古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三维GI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考古过程及成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它使湖南省的考古工作更加规范化、数字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唐彬彬说,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于澧阳平原的考古工作。

   “考古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郭伟民强调,从事考古工作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取得准确、直观的素材。他要求,各地文物考古部门要严格依照《文物法》进行考古报批,注重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申报,尽量为湖南“数字考古”平台的搭建提供更详实和准确的一手资料。

   唐彬彬表示,下一阶段湖南将继续完善考古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将积极地应用于湖南省各地区的考古工作,争取为湖南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