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真情唱山歌

中国文化报
2013-01-16 14:46:51

   

 传承人毛爱霞正在教孩子们唱韶山山歌。 史彩辉摄

    左媛媛   史彩辉

   “太阳一出满天红,恭喜老板开了秧田门,粒子落泥打百担,担子下泥谷成山……”1月5日,高亢、淳朴的山歌不时从韶山学校小学部的音乐室传出,这是韶山山歌传承人毛爱霞在教小学生唱韶山山歌。来自韶山山沟里的农民毛爱霞不顾寒冷,坚持参加每周由韶山市文化馆主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经过毛娭毑一遍又一遍地教唱,一首由毛泽东诗词改编的韶山山歌在孩子们的齐唱声中,久久回荡在教室的上空。

    流传千年山歌美

   韶山,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此,“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故名韶山。在历史的积淀中,温和柔美的“韶乐”与当地民风逐渐相融合,从而产生了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的韶山山歌。

   记者在韶山乡韶山村虎形组见到了山歌传人毛爱霞和毛继余两位老人。还没到跟前,老人就在门前的菜园子唱起了山歌。毛爱霞生于1940年,当她还是黄毛丫头的时候,“听大人们唱,我也唱着好耍哩,所以自己也扯开嗓子学!”毛娭毑笑着说。“六月日头如火烧,山中树木也放痨;鱼在塘中喝清水,妹在房中扯懒腰,苦在情歌晒日头。”当时小小年纪的她并不知道“妹”和“情哥”是何意,她还是学得有板有眼,把乡亲们都逗乐了。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韶山人边劳作边唱山歌,山歌一唱,大伙干劲十足。山歌成了乡亲们劳作时的号角,休息时的开心果,当时毛爱霞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对面的“青年丰产片”作田,和一同劳动的男青年因为对歌而自由恋爱,21岁喜结连理。

    山歌唱到北京城

   1960年,一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从湖南唱遍中国。当时词作家叶蔚林将自己写的这首歌词交给了白诚仁。白诚仁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来到韶山采风,见一个推独轮车的农民,一边走,一边唱,悠扬嘹亮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一直跟在后面听,走了好几里山路,胸中豁然开朗。对了,就用韶山山歌调子来结尾。蓦然间,一首韶山民歌在他的耳边响起,他心潮澎湃,提起笔,优美的旋律就如山泉般从笔端喷涌而出,只用了一个小时,曲谱就写出来了。

   《挑担茶叶上北京》创作不久,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歌唱家方应暄演唱了这首歌,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歌舞团决定为毛主席献上一曲韶山民歌,白诚仁接受了改编韶山民歌的任务。那天,他和歌唱家何纪光在一个会议厅里为毛主席演唱。歌声刚落,毛主席一边鼓掌,一边从座位上站起,向他们走来。二人快步迎向主席。毛主席和他们一一握手,连连夸奖:唱得好,唱得好啊!后来,白诚仁就根据这首民歌调谱写了唱响中国的歌曲《日出韶山东方红》。

    一生都把山歌唱

   上世纪80年代,老年歌手相继去世,而年轻歌手后继乏人,口耳相传的韶山山歌面临失传的危机。面对这一情况,韶山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抢救保护,2007年韶山山歌被列为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毛爱霞和毛继余两位山歌能手成为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在作曲家刘振球创作的交响诗《长岛人歌》中,两位传承人受邀在其中进行情歌对唱,并随湖南交响乐团在湖南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和台北音乐厅演出多场,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2007年韶山市文化体育局成立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韶山市文化馆同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普查代表性传承人34位,整理收集歌曲236首,并组织山歌能手在韶山学校进行试点教学。

   毛爱霞和毛继余两位老人把山歌唱到了北京,唱到了台湾,韶山冲里的山歌爱好者们隔三差五登门请教,毛爱霞的大女儿刘亚辉和8岁的外孙女黄甜甜都是村里的山歌好手。“我要把山歌唱给我的子子孙孙,把山歌唱给韶山山外的人听,我要用一生来把家乡的山歌传唱!”毛爱霞饱含深情地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