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
今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湖湘文化创始人张栻(1133—1180)诞辰880周年。为纪念他为湖湘文化所做的贡献,1月13日,张栻《高瞻远瞩》雕像在他原来主教过的岳麓书院揭幕,为千年书院增添了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张栻作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的《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是一篇对湖湘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名文,他是四川绵竹人,南宋名相张浚之子,少年时随父亲迁居湖南衡阳,后师事著名学者胡宏,学习二程(程颢、程颐)理学,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与朱熹(1130—1200)、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
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南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主持重建,张栻应刘珙之请,写了这篇《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并出任书院山长,开创了“湖湘学最盛”的局面。
这篇纪念性文章,介绍了书院的历史沿革,记述了这次重新修葺的经过,并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伦理思想。它与朱熹亲订的“书院教条”一样,奠定了岳麓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也是天下书院的纲领性文章之一。他明确指出:办学的目的,“盖欲造就人才,以传道而祭斯民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所谓“道”,就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重要思想体系,所谓“王道”,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仁政”。他特别强调“仁”的重要性,从多方面作了阐发。他认为:“仁,人心也,率性立命,知天地而宰万物者也。”本来,宋代理学家都强调义和利的对立,而张栻更进一步指出这种对立实质上是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他在《记》中说:“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欤!”所以人们必须进行学习,通过内心反省,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都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为社会政治道德就是纲常伦理,因此一切人都必须接受纲常伦理的规范。由此可见,张栻提出办学的宗旨——“求仁”,其核心就是教育学生遵循三纲五常,鲜明地体现了宋代理学家为维护封建统治,着力培养伦理道德型人才的教育思想,朱熹、张栻等理学家对湖湘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但他们所极力维护的封建伦理思想却严重束缚了人性,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坐落于衡阳市城北石鼓山的石鼓书院,宋代一度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它创建于北宋,是全国唯一由宋皇两度赐匾的书院。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湖南安抚使潘畴等相继修复。建成后,请朱熹作记。朱熹为之撰写了《衡州石鼓书院记》,叙述了书院的历史沿革、修复经过,他告诫诸生不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于“为己之学”。在谈到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时,他指出:宋初的书院本是官方“庠序之教不修”的产物,自南宋以后,书院之所以复兴,与官方腐败有关。论及书院的教育方针时,则认为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顾之于下学之功,有所为究”,进而强调学者应“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载《朱文公文集》卷79)。
历史上,周敦颐、朱熹、张栻、王夫之等都曾来石鼓书院讲学。他和岳麓、城南等著名书院一起,为湖湘培养了大批英贤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