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观念之争导致身体交锋:人们行为野蛮化

北京晨报
2013-01-17 14:01:38

    从思想之争到身体交锋

   “从朝阳公园的拳脚,到图书大厦的掌掴,观念交锋演成赤膊上阵。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尊重你说话的权利。当飞刀击穿公共讨论底线,如何交流互动?当辩论升级为攻击辱骂,如何辨明真理?构建合理议事规则,才能告别只讲价值、罔顾事实,摒弃只看站队、不问是非。今日中国,当思当行。”

   这是“人民日报微博”最近发布的评论。许久以来,由观念争锋演变成身体交锋的现象屡屡发生,语言攻击、身体攻击似乎成了许多辩论最终的必然走向,有人批评,也有人叫好,还有人起哄。

   究竟是议事规则的缺席,还是公共道德的缺失?拳头硬的人更有理,被许多人所奉行。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转型时代,人们的行为正在粗野化、野蛮化,不讲道德,不讲规则,没有理想和信仰,更多时候,遵循最简单的‘刺激反应’,不顾后果,罔顾法律,只讲利己,不论价值。”

    从辩论到战争

    北京晨报:观念之争屡屡变成身体交锋,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夏学銮:近年以来,出现了很多从辩论演变成打架的事件和现象,这和转型期人们行为的粗野化、野蛮化有关。人类行为本应该是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有规范,也越来越有修养。但现在许多现象中,并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人们不讲道德、不讲规则,确实值得重视。

    北京晨报:您觉得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呢?

   夏学銮:和转型时期人们不讲道德不讲规则有关,没有信仰和理想,金钱拜物教盛行,人们的行为简单化,甚至动物化,遵循原始的刺激反应模式,最终使得行为野蛮化。观念之争也会演变成一场战争,不是看谁更有理,而是看谁拳头硬,甚至连有的大学教授也是如此。罪魁祸首就是金钱拜物教。

   “打败不了思想,就打败思想者”、“赞同我的就是朋友,反对我的就是敌人”、“拳头硬的更有理”,许许多多由观念的交锋而演变成的打架、人身攻击事件,遵循的其实都是类似的“道理”和“观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议事规则是公德的一部分,而公德的基础是私德,建设公德,应该从私德开始,种种打人、不尊重他人乃至不孝敬父母的现象在社会中出现、存在、流行,没有道德和法律上的底线,没有基本的礼义廉耻,无所不为、无所不取,基本道德不存,宏大理想成为口号。想要改变这种种不文明、没有规则的现象,最根本是要养成道德的底线。”

    “站队”和“价值”

    北京晨报:批评者提到不能“只讲站队,不问是非”,那么,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夏学銮:所谓“站队”,其实就是没有立场、没有中心,或者说以自我为立场,赞同我的就是朋友,反对我的就是敌人,就该打倒。这种思想并非今天才有,过去的时代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回流,或许是那个时代出生成长的人们依旧还存有这样的观念,也或许是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传。

    北京晨报:批评者还提到另外一种现象,“只讲价值,罔顾事实”,您怎么看?

   夏学銮:这里面说的“价值”,是要打引号的,它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而不是理想、信仰、主流价值观等,只以“利己”为原则,只看对自己有用没用,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真理,不顾法律,也不顾后果。

    北京晨报:您怎么看这两种情况,它们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夏学銮:不论是“只讲站队,不问是非”,还是“只讲价值,罔顾事实”,对一个社会的危害都非常大,它使得人们没有了道德的约束,法律的规范,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现象,有的人甚至连父母亲情都不顾了。这在过去我们已经经历过,也受过沉痛的伤害,但在今天,依然还存在。

    根源是金钱崇拜

    北京晨报:是否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沦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夏学銮:这是转型时期非理性文化的一种不好的表现,人们以富为荣,以强为荣,几乎成了一种本能遵从的原则。其原因是市场经济时代,只遵从市场交换法则,金钱拜物教盛行的结果。

    北京晨报:辩论演变成打假,这和金钱崇拜有什么逻辑上的关系吗?

   夏学銮:文明社会中的辩论,其最基本的辩论原则是尊重人们表达自我的权利,也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在文明缺失的时代,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野蛮盛行的时代,辩论就会变成肉搏,“我说不过你,但我打得过你”。其根源,是金钱崇拜下的“有钱就大”的思想,相信有枪就是草头王,而有钱,就可以买枪,就能当大王,就可以罔顾事实,就有一切,就可以随便出口伤人,甚至是出手伤人,打死也没关系。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反复地说道德建设,因为有钱者为尊、强者为尊的观念盛行,社会失去了基本的道德约束,今天可以为了观点不同对别人出手,明天会不会以同样的原因向朋友、熟人出手,后天会不会向亲人、父母出手?

    “汉奸”要谨慎界定

    北京晨报:有观点认为普通人不宜动手,但“汉奸”可以打,对此您怎么看?

   夏学銮:什么是汉奸?通常把出卖民族利益当做晋身、当官、获利的方式,投靠民族敌人的人叫做汉奸,认为汉奸该打,这个观念是在抗日战争时代形成的,那个时代中国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这样的观念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和平时代、在今天,对待汉奸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界定汉奸?没有客观的界定标准,没有界定的主体,很容易变成“是非相对论”,你说我是“汉奸”,我也说你是“汉奸”,一切以“利己主义”为逻辑,不是赞同我的,都可以冠以“汉奸”的名义。

    北京晨报:那么,合适的界定方式是怎样的呢?

   夏学銮: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界定汉奸的主体要搞清楚,谁来界定?应该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这个人民大众是广义的,包括人们个体、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不能是单独的个人,某一个说谁是汉奸,那是不行的。其次是界定的标准要清楚,有无事实根据,是否尊重客观事实?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汉奸行为?我觉得应该是主流文化作为标准,主流的价值观、法律、主流的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等。

    规则的底线是道德

    北京晨报:不少人提倡建立合理的议事规则,那这个议事规则是什么样的呢?

   夏学銮: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谈到社会契约的问题,认为为了避免社会中强势一方说了算,欺凌弱势,要有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契约,这个契约是大多数人认可、同意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以民俗道德作为文化基础,以法律作为原则,底线是道德、高线是法律。今天的社会中,实际上是缺乏底线的,“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种种打人、使用暴力乃至不孝敬父母等现象,就是没有基本的“礼义廉耻”,没有基本的民俗道德。

    北京晨报:应该如何建立议事规则呢?

   夏学銮: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人一开始的行为都是无规则的,各行其是。然后在这种行事的过程中,慢慢地尝试错误,逐渐形成合理的、标准的、理性的行为方式,即共同的规则。我们在今天当然不必再去一一地尝试错误,很多东西已经有前人尝试过,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民俗、道德、法律等,我们只要尊重、遵循、学而致用就可,倘若再去尝试一遍,那就不是理智的选择了。当然也有一些新的事物、新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演变而产生的新东西,当然就需要新的尝试。

    私德是公德的基础

    北京晨报:议事规则的讨论中,也有许多人认为它和公德有关,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夏学銮:议事规则属于公德的范畴。所谓公德,就是人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包括在网络中的言论行为,也要受公共道德的约束。私德则是属于私下的规则,是人们内心遵守的价值规则,是个人的道德规范,但它也是公德基础。

    北京晨报:为什么说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很多对公德的讨论似乎都是和私德不同的?

   夏学銮:其实缺乏公德的人,往往也是缺乏私德的。很多在公共道德上表现不好的,在私德方面,可能更加恶劣,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在私德中遵循利己主义,那在公共道德中必然也是如此。所以,把公德和私德分开其实没有必要。

    北京晨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建设公德呢?

   夏学銮:公德的建设,要使人们有理想、有信仰、有正面的价值观。最根本的,还是要养成人们的道德底线,要有礼义廉耻,这是基础。这个基础的建设,传统道德很重要,需要加强,因为它正是前人不断地尝试错误之后建立的一种公共规则,是道德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比喊那些又高又远的口号要有用的多。没有这个基础,那些宏大的理想、信仰也就无从谈起。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