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速冻饺子源于沈阳过年习俗

中国文化报
2013-01-17 14:32:34

    新华社沈阳1月16日电 时值冬季、尤其是在东北,买上几袋速冻饺子吃已成居家百姓的常见事,速冻饺子也在这个季节变得格外热销。对此,民俗学家、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刘振操称:“我们今天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

   据悉,在清初,饺子是沈阳人不可缺少的过年食品,就是家里再困难,过年也要包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小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刘振操介绍,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寓意吃到如意、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早生贵子。

   刘振操还透露,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的家庭,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杀猪宰羊,就是包大量的饺子,蒸粘豆包、馒头等,并且放在大缸里冻起来,以备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对于饺子的历史,刘振操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典故: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后分给有冻伤的病人们吃。这样,病人从冬至吃到除夕,在抵御了寒冷的同时,也治好了冻伤。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救助饥寒贫病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朝时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有“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称谓。沈阳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清初就已盛行。年三十晚上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表达了“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范春生  陈凤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