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实习记者 和树泉
编者按:2013年是山东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冲击“十艺节”的重要一年。1月13日,山东省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筹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向红在会上就山东省今年的文化工作目标向与会代表作了阐述。其中,提升“十艺节”艺术精品创作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6个方面被列入工作重点。
艺术精品展形象
关键词:一流水准 地方特色
建设文化强省,夺取“十艺节”参赛胜利,至关重要的是创作推出一大批体现时代特征、富有山东特色、具有强烈震撼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并且市场效应好的艺术精品。各市、各文化单位要精心实施“十艺节”“精品剧目打造工程”“社会文化艺术精品工程”“美术创作精品工程”。
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上,围绕打响“齐鲁戏剧”品牌,着力打造舞台上立得住、群众中叫得响、市场上打得开、能够支撑院团长远发展的精品剧目。现在,各省区市为备战“十艺节”,普遍加大艺术精品打造力度,全国各地形成了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态势。因此,山东要瞄准全国一流水准,及时跟踪全国各地舞台艺术创作的最新动态,全面分析研判我省面临的形势,对照先进找差距,围绕目标定措施。
在备战群星奖上,努力打造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独具齐鲁风格的艺术精品,力争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对已经入选全国决赛的23件音乐、舞蹈作品,继续组织专家巡回指导,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做好冲刺群星奖的充分准备。
在美术精品创作上,努力创作一批反映山东重大历史事件、体现重大发展战略、改革发展重大成就和人民时代风貌的美术精品。从近3年来在全国、全省比赛获奖作品中选出一批美术精品,举办全省美术作品选拔展,选出一批冲刺“十艺节”备选作品,力争我省参加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工作居全国前列。
公共服务塑品牌
关键词:建管用 文化惠民
办好“十艺节”,建设文化强省,向国内外充分展示“文化山东”的良好形象,要体现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坚持文化惠民、共建共享,交好重点场馆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两本账”。
加快省美术馆新馆建设、省艺术馆改造和省直剧场维修工程,对13个正在建设的场馆加强调度督导,特别是5个承担重点比赛任务的城市要进一步加快场馆建设改造步伐,确保按时完成建设改造任务,满足“十艺节”办节需要。对正在新建或改扩建的19个市级三馆、32个县级两馆,加快建设进度;对已列入新建或改造计划的8个市级三馆、64个县级两馆,争取尽早开工。
大力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升年”活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硬件软件并重,建管用并举,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省里统一制定规划,实行以奖代补,市、县、乡、村共同负责,新建文化大院1万个,年内全省基本实现文化大院“村村有”和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4000个以上,全省总数超过1万个。深化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打造品牌服务项目。继续开展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演出,积极利用彩票公益金支持省直院团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农民工开展文艺演出。推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常态化、机制化,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增实力
关键词:规模化 集约化 专业化
文化强省,既要事业强,也要产业强,必须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创意力强、科技含量高、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布局科学、核心骨干企业强大,具有很强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要围绕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着力培育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基地),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发展龙头。强化对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引导管理、扶持服务。积极推动优秀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山东文化的“阿里巴巴”“淘宝网”,培育以文化内容消费为核心的产业链。把文化产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更深更广地融入“四化”进程,更好发挥文化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演艺院线和演出联盟,3月底前建立起山东剧院联盟、演出院线和信息发布、票务销售系统。精心举办中国(山东)演艺产品交易会,为国内外演艺界搭建交易与合作平台,推动我省优秀演艺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继续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
围绕曲阜做文章
关键词: 文化经济特区
在北京、上海两大文化高地之间,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积极配合山东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实施,重点抓好“蓝黄”两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曲阜文化特区等区域的文化建设。
借助“蓝黄”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抓手,统筹推进“蓝黄”两区文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新兴文化产业圈,加快形成“蓝黄”文化发展区域高地。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相结合,抓紧编制省会城市群、西部经济隆起带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这一区域的文化建设。
突出抓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的实施,积极探索在曲阜及周边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充分发掘、系统梳理曲阜及周边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组织编制区域文化经济融合发展规划,打造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充分发挥部省合作的综合优势,调动曲阜及周边区域的积极性,以中华文化标志城和文化遗产保护曲阜片区为抓手,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新优势。
遗产保护传血脉
关键词:项目带动 完善机制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要建立系统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在文物保护上,以规划建设“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为重点,抓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加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搞好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特色风貌区的保护,打造文化旅游亮点项目。博物馆、图书馆等历来是文化的“祠堂”和“祖庙”,要发挥名家大师的引领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要加快非遗博物馆、传习所、传承基地建设,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非遗产品生产、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的体系。强化人本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加快推进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推动制定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济南、枣庄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建设。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发展生产性项目,带动群众致富。依托我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启动民间文化“百乡千人”扶持计划。挖掘利用我省文化遗产资源,策划实施有文化内涵、有山东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
改革创新激活力
关键词:面向市场 创新思路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创新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之源。
要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动山东演艺集团及各市转制院团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成为真正合格的演艺市场主体。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艺术生产机制,大力开发原创性演艺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推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院团面向市场、面向观众,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为转制院团健康良性发展和演艺业持续繁荣提供长期政策保障。
着力培育骨干演艺企业,积极推进演艺企业资源整合,鼓励有实力的演艺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形成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演艺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发挥好全省文化创新最高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的作用,以评选文化创新奖为抓手,带动文化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把筹办“十艺节”作为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院团改革的重要机遇,对在“十艺节”筹备过程中所得经验,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形成一整套文化建设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