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窘困与磨难中挺立起民族那不屈的脊梁

新华副刊
2013-01-22 10:38:04

   在窘困与磨难中挺立起民族那不屈的脊梁

   ——《凤雨有路》让我们读出了一种人性的坚韧和崇高

    文/周其伦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让我激情难抑、热泪长流的文学作品了,这是我在读完了宁夏青年作家董永红的长篇小说《凤雨有路》后,第一时间在脑海里长久盘旋挥之不去的感叹。

   我们先抛开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不论,单是从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那样一种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生活气场,就已经很有些让我唏嘘不已了。记得是在1973年,我那时只有17岁,因为想曲线当兵的缘故,我也曾经在作品所表现的那块多山、缺水而又贫瘠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时我还在固原县一中念过一年的书。我从小就生活在特别贫困的家庭,我的这些经历自然就拉近了我和这个故事的情感距离,因此当我有幸地阅读到《凤雨有路》时,内心就有了一种特别能够感动的情愫。

   《凤雨有路》是由董永红倾心创作、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阳光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它成为我2013年认真阅读的首部长篇,还得要感谢宁夏的另一位作家余成先生。这几年,由于我的阅读视野不断拓宽,阅读到的文学作品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我大量阅读作品时,每每遇到让我感动得夜不能寐的作品,常常会写下一篇篇发自肺腑的体会和感言。我一向不太喜欢以特别“理论”的面孔去解读作品,我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放到每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去思索考量,并且把这些作品带给我心灵的震颤进行一番细细的品味,用一种很散淡活泼的文字去评述,我不敢说这就是多么好的文学评论,只是姑且把它称之为心灵品读罢。好在我的这些阅读实践以及写出的文章多少还有些生命力,也受到不少的作者、读者和编辑的喜爱,于是就时常有评述性文章见诸报端,开始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关注。恰好去年我也为余成先生的长篇小说《羞于启齿的青春》写过一篇类似的评述性文章,感觉他应该还比较满意,这才有了我能够在第一时间里领略到《凤雨有路》的机会。

   作为董永红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客观地说,就其文学架构和艺术韵味而言还多少显得有些生涩,但小说的真情描摹、细腻刻画和生动展现都显示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力,阅读起来相当的愉悦,我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发散出来的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凤雨有路》近30万字,作者别有深意地把六个篇章全部用“雨”来命名,这个意向就把故事发生地域特别的需要水的灌溉和滋润直楞楞地推到读者面前。“暴雨”中的期盼、“阴雨”里的磨难、“阵雨”时的奋斗、“无雨”时候的求索、“祈雨”中温馨、“细雨”来临的慰藉等等,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处心积虑和精心构思。六个篇章读来可谓是雨点飘飞,但这恰好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自己安居乐业的一种殷殷期冀。作者把文学的象征意义和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序、无奈与无法抗拒演绎得淋漓尽致,倾注着作者对这个极度缺水之地的满腔柔情。作品以甘守勤一家作为主要的情节支撑,巧妙地铺展着整个故事的徐徐进程,甘守勤、福儿妈、奶奶等心性良善的老辈人,用他们朴实的言行影响着甘福、甘顺、甘康、甘宁、甘宝等五个后人。他们一家子是串联着整个故事脉络的人物群像,在他们的引领下,作品犹如有一根根四散的线条四散开去,整个故事被作者铺排得风生水起意趣横生,既方便了我们的阅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朴的真诚。

   “凤雨”原本是一个极度缺水、极度贫困、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自然村落,但它却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据我所知,这样的村落在我国大西北的边远地区绝非少数,随着国民经济情况的逐渐好转,党和政府也曾经多次采取过卓有成效的措施来帮助和扶持这些村落里的人们,甚至于用行政手段来迁徙这些贫困山区的村民。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可能整齐划一,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也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所以至今仍然有很多像“凤雨”这样的窘困村落,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现状依然不很乐观。我感觉作者董永红对这些村落的社会情态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该是非常了解的,她以一个女性作者所特有的细微观察和敏锐思考,把这种思索用真诚的文字表现出来,我觉得这至少体现了一个青年作者关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起码良知。

   这个故事的冷冽让我刻骨铭心,在西北茫茫山野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落里,甘守勤夫妇与绝大数村民一道,用自己勤劳维持着最朴实最简单的农耕生活,他们秉承先辈的遗愿,上敬老下扶小,无比坚韧地负担起了全部的生活重任;甘福、甘顺是家中的长子和次子,自然要担当起更多的家庭重任,他们无悔地协助父母供养着自己的弟妹安心念书;甘康、甘宁、甘宝是甘家的小字辈了,前面有父母和兄长遮风挡雨,他们得以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愿发愤读书,在极度艰难的求学环境中,他们只能以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兄的辛劳,而当几位儿女都成长起来了,生活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了,福儿妈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们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一家人,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硬是走出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希望之路。当然,在以甘家为故事主线的延展过程中,作品也描写了与甘守勤一家人和谐共生的村民们,如汪其的从军,李矩的打工,李熳开缝纫店自食其力,这些都展现了人生不一样的美妙风景。同时作品还刻画了万村长等基层乡村干部的骄狂、跋扈,汪旺、赵五等人在天灾面前暴露出来的私念与狭隘。

   作品让我们陷入沉思,在“凤雨”周围,因为人们肆无忌惮地铲蕨毛菜、放牧,致使生态环境遭遇到毁灭性破坏,使得山野荒秃,鸟兽绝迹,频发的旱灾严峻地考验着人们生存的意志。朴实的文字,直白的手法,形象的刻画,是作者为我们勾画的一副副触目惊心的凄凉,我们既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整个大西北沿革变迁的缩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那份深切忧思。作品的字里行间,作者冷静地为我们讲述着人们无序掠夺自然资源后的严重后果,饶有兴味地围绕着这群生存、挣扎在“凤雨”村里的人们着墨,把他们最真实的情态一一铺陈,以大写意的豪情讴歌了这些极度贫困的乡民们的勤奋和坚韧,塑造了他们在这块贫瘠土地上闪烁出来的可圈可点的人性光辉。

   当我们循着作者为我们架构好的故事脉络,一步一步地走进那个极不起眼的小山村时,我的心顿时就被揪紧了,很快便被它所深深地吸引住。这里的民风淳朴、人性良善,传统文化的根系非常发达;同时这里也异常封闭保守,极其缺乏现代社会的经济脉动。正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只能是年复一年的极度贫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不离不弃。他们性格粗旷豪放,重情重义,把家庭和亲情看得比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还要厚重,骨子里有着一种不愿在磨难面前低头的豪迈之气。他们终日顽强地劳作,辛勤地耕耘着那片薄薄的土地,年复一年的缺收抑或是收成无望,这些都不曾磨灭掉他们内心那无比坚强的信念。面对严酷的大自然,他们显得是那么地弱小;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大潮中,他们的努力同样也是异常卑微,但这些都不能磨灭他们企图通过辛勤劳作走上幸福道路的憧憬。

   作者别出心裁地把这个自然村落唤作“凤雨”,这份诗意的创造一开始让我遐想联翩,阅读完作品后,我才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从“凤雨”这个村落走过来的“路”,既是作者试图为这个极度贫困的村落寻找到理想之路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在为我们昭示着一种崭新的人文理念:在任何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只要我们的心气还在,我们奋力的抗争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换个角度说,我们每一个人,也只有从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中坚定地走过来,才会骄傲地迎来明天的辉煌。所以作者很感人地为我们书写了逆境中的少年奋发、母爱伟大、友情无价等人性的真善美。

   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比较多的,但我最为看好、或者说最让我心灵颤动的人物有三个:我们都知道甘康的学业是在父母兄长的全情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优良的他大学毕业没有选择留校和远走他乡,而是自愿要求回到简陋的乡镇卫生院当了医生,他内心深处的这种知恩图报、回馈家乡的精神情操尤为让我怦然心动;福儿妈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她内敛刚强,用女人的柔弱身躯承担起一个贫困家庭重任,她里里外外忙碌几乎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腿脚不利索,坚持每天下地跪着料理庄稼,我从她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中国妇女的勤劳朴实,所以当最后读到她罹患癌症生命垂危时,我再度潸然泪下了;李矩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比较悲情,高考不中,补习一年还是没有能够跨进大学的校门,也许很多人没有他那样的生活体验,他是在家庭极度贫困的状况下两次参加高考的,在没有任何充饥的东西时,他甚至于吞吃过教科书的纸张,他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就显得特别的悲情了,但李矩没有在命运的打击下沉沦,而是顽强地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在打工的队伍里走出一条浪漫的人生路。除了以上这几位人物特别让人感怀外,还有依靠自己实力走上航天高端领域的甘宁;与姐夫一道走出大山,到蛮荒的黄河北边开垦出良田的甘福、甘顺;因家贫不能上学,只能自学裁缝的李熳等人都是那么地鲜活可爱。我还特别感动于作品所直白地为我们呈现出的很多生活细节,正是这些细节的点化,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也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我的童年也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饥饿与穷困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但我所经历的磨难与作品中所描摹的境况依然不能相提并论,我在阅读《凤雨有路》后,心中自然就会有特别多的感慨。作品中记录的那种难以想象的贫困,难以理解的缺水,难以比拟的亲情关怀都是那样深深地震撼着我,所以我特别能够欣赏作品所散发给我们的艺术磁场。

   让我感佩的是,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学手法,深刻地为我们揭示出了这些看似微弱的生命群体里,那不屈抗争的精神境界,刻画出了他们默默愤挣的一种姿态,我个人觉得作品烘托出的这一主旨特别地令人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常常在作者那朴实的笔下游走,慢慢地踅摸到她真诚地为我们娓娓叙述的悲壮故事中,我还曾经从“凤雨”的灵动里,肆意地去触摸那些处于极度贫困状态下人们内心的挣扎,并期待从他们那高昂的生存信念中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那挺拔的脊梁,当我阅读完后,我对那块我曾经走马观花过的土地似乎又多了一份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就特别地感激董永红这位此前我很不熟悉的作者,并开始了对她的刮目相看。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部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了,我觉得也有一些值得作者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去完善的地方。该作品涉及到的人物过多,这样往往就会在笔力上削弱对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深度塑造,而且作者还可以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写得再细一些。还有一点就是,文学作品是依靠艺术的魅力来感染读者的,个别地方作者的概述就显得有些多余。

   尽管有这些微暇,但我仍然要说《凤雨有路》是一部特别好看的作品。作者的文笔朴实洗练,语言干净温婉,演绎中既有女性细致的直陈,但并不显得琐碎,阅读起来流畅自然。最为可喜的是,作者没有浮光掠影地单纯去记录生活中的悲怆,而是很有责任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奋进的人物形象,这些积极元素的植入,也就充分地袒露出了一个文学作者的宽广胸怀和担当意识,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应该令我们称道的。

   

(责任编辑: )